以火锅品类为例,为你剖析“淡季”的破法。连淡旺季最为明显的品类都已淡旺不分,你又有什么不能?
请问餐厅淡季该怎么营销?
这真是个具有思辨性的命题。
有人说,随着餐饮业商业模式的改变,已经没有什么淡旺季之分了。然而你又不得不承认,国人的饮食习惯、产品的季节性、客群的行为习惯……都会让后台数据淡出“U”形。
今天,就以火锅品类为例,为你剖析“淡季”的破法。连淡旺季最为明显的品类都已淡旺不分,你又有什么不能?
“淡季症”1:“先天”不足
复合模式玩法增加经营机会
过去解决淡季问题案例中,企业更多把心思花在了营销上,但我们发现,如今整个餐饮企业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打从一出生,很多品牌可能就带着攻克淡季的基因,覆盖全时段全客群。
比如现在非常普遍的“火锅+N”模式——
你还能看出来这是火锅店吗?
“火锅+超市”的卧底火锅,从就餐形式和盈利模式的改变给了食客不同的用餐体验,食客和餐厅的重点都不在于火锅产品本身,而在于较低性价比和多种品牌产品的体验感。这一做法,带来了赢利模式的改变。
“火锅+茶饮”的呷哺二品牌湊湊,则引入了时尚休闲小餐饮。这一做法,将正餐时段拉伸、延长。
还有众所周知的海底捞的“火锅+服务”,强化“+N”部分的消费认知,弱化火锅品类的分类,除了产品,服务、营销等优势,成了不分淡旺季的品牌特殊属性。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越大的品牌淡季越不明显,因为食客对品牌有了较强的依赖性。淡旺季的波动和品牌影响力成反比,品牌影响力越大,则波动越小。同时,和品类的覆盖程度也息息相关。
商业模式的重构,也让消费者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由此一来,淡旺季对于这样弱化“火锅”标签的火锅店而言,影响并不大。
“淡季症”2 :季节性短板
调整产品结构等硬件
夏季的火锅门店普遍选择调整空间状态来解决天气对生意带来的影响,比如空间色彩从暖色调调整到冷色调,或将空间内的温度控制在最舒适的状态,这些尚属于传统的应对措施。
而更多的门店则将重心放在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上,比如从前火锅店肉类品种多样,占比甚至比素食更大,而这两年诞生的火锅品牌,却都开始弱化传统火锅产品,转而注重放大休闲类产品的比例。
比如东来顺将门店改成两种展现形式,一种是火锅,另外一种是炒菜,这样不同的门店在淡旺季可以进行互补。
光看最后一张图,你不会误以为是一家甜品店吗?
比如野菜村放题式火锅店,根据日式火锅特性设置产品,其菜单内只有四款肉质产品,菜单后半部分几乎为甜品凉饮品。更有甚者,像美炉火锅,加入了适合夏季食用的西餐类简餐。
还比如三只羊门店“羊蝎子+烤串”,一个夏季一个冬季产品放到一个门店中,以羊肉产品为过渡,通过不同的呈现形式区分开夏季和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