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1+N与N+N的模式对消费者到底意味着什么区别呢?
1)中心化难以满足“个性化”
中心化的好处是能实现资源整合、极大丰富商品种类和促销资源,容易形成品牌和流量入口,让大大小小的商家在同一个技术平台上同场竞技,但是消费者往往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平台和商家如何用统一的商品、统一的营销、标准化服务解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是不现实的。
苏林,80后,男,市场营销经理,每次过双十一都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又可以不出门享受到shopping的快乐,家里的各种装备、饰品又可以更新升级。今年还恰逢乔迁,自然少不了要买家居用品,买买买是形式,物美价廉是终极目标。但是烦恼也不少。每次双十一主页推送的商品种类繁多,要从琳(za)琅(luan)满(wu)目(zhang)的双十一促销推送商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真是费时费力。再有,想要最大限度利用优惠券简直就是和商家斗智斗勇直至生无可恋的过程,为了优惠券雇专业枪手抢券的,精打细算进行组合购买的,为了得到优惠不惜买些用不上的东西的,比如想买一个吸顶灯和无线插座,促销优惠却是吸顶灯+接线板的组合,而苏林在一个月前刚刚买了好几个接线板。按照苏林的话来说,这样一番历练的好处是,每次算账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像苏林遇到的这种痛点,相信每一个在双十一购物的剁手党都有同感,这种“中心化”的大平台虽然能把资源进行聚合,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其中一个原因是平台入驻商家众多,拿天猫举例,入驻商家高达几十万,平台就要平衡各个商家的促销需求和利益,所以,在双十一消费者看到的更多的是“供给侧”要销售的商品陈列,而不是自己想要买的商品陈列。另一个原因,就是任何一家平台都很难收集到全面、精准的消费者画像,所以做不到精准推送。
2)平台大了,消费者享受的实惠反而少了
谭晶,90后,女,行政专员,耳机日前丢失,想去再买一副一模一样的,她去了经常买耳机的京东上的第三方店铺,找到了之前的那一款,诶?东西是一样的东西,价格却已不是当时的价格。跟卖家联系后,卖家告知,京东上这个价格已经没有了。但是,可以去他们自己的微店下单,那里的价格是跟之前一样的。
这个实例说明,中心化的平台虽然资源聚合,但是并不一定物美价廉。因为这些在大平台开店的商家也付出了开店、引流、营销、账期等成本,而且,这些年,大平台开店、运营成本日益增高,很多店铺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加价。另外,在中心化的平台开店,价格也要受到平台整体价格和其他促销策略的影响,这些对于消费者的体验和个性化需求,都存在弊端。
平台大了,商家的经营成本增加,消费者享受的实惠减少了。
3)中心化大平台,商家卖力经营,价值留在了平台
在淘宝或者京东上开店的商家一定有感触,就是品牌经营得再卖力,实际上都是在给平台赚吆喝,把价值和粘性都留给了平台。而且,像京东这样的平台既有自营部分,又开放给第三方卖家,实际上就是既当球员又当裁判的玩法,对于商家有失公平。
说起中心化平台的弊端,垂直电商的兴起本身也说明了“中心化”平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的局限性。
垂直化电商受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热捧,如今,无论是二手车、母婴、美妆,学生等领域都有了非常成功的垂直电商的品牌,像唯品会,聚美优品,美啦,优信等……他们的共性是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目标用户高度聚焦,而且获取流量的方式已经从之前的花钱买流量向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口碑传播的改变。如果说“中心化”平台电商是一个横向的拓宽,品类的扩张,垂直电商则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场景做了深度的融合,这样,对于消费者的粘性会更强。
笔者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去中心化应该是未来的趋势,就像微信想要构建的体系——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节点,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未来,平台可能是中心的,运营一定是分散的,每个小店,甚至夫妻档,只要能够贴近消费者,让消费者享受到贴心的服务,在这个消费圈中,他就是一个中心,这个中心的力量,不会比天猫、京东弱小。
那么零售实体店究竟要如何构建自己的电商中心,才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新零售时代伊始抢占先机?
【文/CIO发展中心特约记者 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