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企业号,挤进员工的手机
去年微信企业号放出测试账号,我觉得是一个机会,能破解移动办公这个问题,所以就第一时间进行了开发和试用。2014年下半年开始用企业号测试版做了几个简单应用,2015年开始在正式版部署正式应用。小步快跑,蚂蚁搬家,每月上线几个小应用,引导员工使用,没有强制。
在2015年5月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员工反应积极,公司几乎所有部门的人都找过来,要求把他们相关的应用搬到企业号上。海底捞有约2万名左右的员工,每月使用企业号应用150万人次,也就是说每人每月使用70多次。而原来企业的OA移动App每月只有几十次的访问量,就这样内部App和IM几乎是被自然淘汰掉了。
海底捞企业号里的应用目前包括了业务报表类的BI报表、图表、新店施工进度跟踪;员工自助类的工资、考试成绩、电子名片、个人信息;信息发布类的通讯录、新闻、知识库、会议室;员工互动类的问题意见、问卷调查、报名、缺陷率、helpdesk、IT评估、内招招聘、创新提报、群组IM、咨询投诉;移动办公类的流程审批、二维码扫描统一身份认证、财务报销、任务管理;业务接口类包括:CRM、eHR、竞争情报、各业务系统;还有培训考试类的在线培训、考试、流程制度、一分钟语音培训,等等。举个例子,我们做了一个“电子名片”的小应用放在企业号上,居然每月几千人使用。
考虑到海底捞的大部分员工的是门店服务员,要让他们广泛使用办公软件,相比在写字楼上班的职员中推广,难度要大很多。我认为企业号降低了员工的使用门槛,不需要刻意打开一个“办公专用App”,而是在刷朋友圈的时候,顺便处理下公司的事情。这样员工的使用心理就顺畅了。
传统服务业也能紧跟BAT,不断创新
传统服务业的要进行移动互联网方向的创新可以采用跟随的策略,对新出现的互联网流行工具和玩法,都跟随尝试,这种策略算是可以“攻守兼备”吧。国内就看BAT、看京东,看看他们即将推出哪些测试玩法,可以先尝试下。很多重要功能,BAT正式推出之前,都会做很长时间的测试和试用。
如果要更新颖一些,那就更广泛地看看其他互联网公司的玩法,自己内部鼓励员工提出创新玩法,鼓励试用。如果要更前卫,那就成立一个独立的创业公司来为集团公司提供服务,可以自己首创一些新玩法;还可以放眼全球,关注硅谷最新的玩法和技术应用。
总之,传统服务行业一定要开阔眼界,不断创新。伴随着移动互联,企业与消费者、与员工的接触场景都在发生变化。社交、互动、个性化、娱乐化这些概念只有真正抓住年轻人的需求,在各种场景中提供他们喜爱的选择,才能黏住消费者,才能提升管理水平,最终在竞争中领先一步。(海海科技 施琦 本文由CIO发展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