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白特证备案”影响大吗?
在对上述品牌进行完盘点之后,品观君还想探讨另一个问题:这一政策究竟对美白市场和化妆品企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美白产品规范刚刚出台的时候,曾有业内人士预计,至少20%的美白类产品可能将由于无法通过药监局审核而被淘汰出局。
业内各界人士对于这一新出的规定则各有各的忧愁,中小品牌方有的愁够不着申报标准,主打美白的品牌有的愁突如其来的审批费用,渠道商有的愁可能来临的美白产品的价格上涨,行业商会有的愁新规一刀切带来的市场负面影响过大。
两年过去了,它的“威力”还有那么大吗?
“如今,这一政策仍会对一些中小实力的企业有一定影响,但对有规模的企业影响不大。”广州吴志刚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吴志刚表示,通过这段时间,有实力的大企业已经陆陆续续把美白特证补齐。
对于这个问题,高姿品牌中心副总监金雨秋给出了相似的观点,“高姿一直专注美白这件事,在研发也是一直在持续性投入,国家法规提出后,主要是增加了一年左右的特证申报周期,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影响。”
除了时间成本,审批费用则是另一个成本,这个成本是否被转嫁到产品或是营销成本上去?
“现在申报每个美白特证产品需要的成本在2.5万左右,包括了非特备案、检测成本和美白特证的成本。但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远远大于这个,因此产品申报对我们而言也属于正常范畴内,没有牵涉到产品和营销成本。”金雨秋表示,时间成本和审批成本一定程度上也让企业对产品立项更加慎重,也督促美白市场走向稳定和规范。
而在九美子创始人曾勇看来,现在申报费用相比以往有所下降,但每件单品仍会产生一定的申报成本,“老产品的价格是在前期既定完成的,多出来的成本只能从后期的营销费用里面来控制,但这对整个大的营销费用来讲,整体还是可控的。”
吴志刚认为,美白特证的费用不能被称作“成本”,而是“资产”,“拿到美白特证的企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对美白特证的投入也是构筑企业壁垒的办法。”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时隔两年,大家对美白特证的“担忧”早已减退。此外,企业和专家也对美白特证的积极影响予以肯定。
“美白特证化管理不是一个消极的管理措施,它对美白产品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所以长远来看有利于这个行业的规范。”在徳之馨(上海)有限公司化妆品原料部销售及市场总监梅鹤祥看来,美白特证能提高整个行业对美白的重视程度,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层面和管理的严格程度方面均有提升。
曾勇则直言,美白特证化管理在执行上落实得很到位,对产品的成分标识、产品名称包括料体均有要求,因此对美白市场的规范是有正面积极的影响。
在进行规范后,市场上美白产品的数量是否有所减少?吴志刚告诉品观君,在过去两年,的确有部分品牌退出了美白市场,同时也有一些品牌在产品宣称上打“擦边球”,用到一些光感、雪颜等会让消费者产生美白联想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