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轻资产”,但商品是“硬核”
首先我们来说一个一般的现象,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离他5米的距离有一个全家,150米的距离有一个罗森,我想不管罗森是怎么样,它首先会选择近的那一家,所以就是要离消费者近,换句话说就是网点要更多、更密集,拉近和消费者的距离,这个是竞争中很重要的要素。
但如果两家店跟消费者的距离是一样的,消费者会怎样进行选择,可能关键的就是店铺有怎样的活动来吸引人,有没有消费者喜欢的商品。比如两家店都卖可乐,那么通过活动打折优惠来吸引消费者,他也许会选择便宜的一家,另外只有你有的商品,别人没有也是竞争中的重要的因素。
从罗森的角度来说,我们对自有品牌是非常自信的,罗森自营品牌上海地区销售占比是30%,在北京和大连的销售占比基本上也达到55%。
便利店覆盖的商圈是很小的,消费者的重复率是非常高的,根据分析来看,每个商圈里面的人是有一定的特性的,他们所喜好的东西是有一定倾向性的。所以从表面上来看,店铺看上去一样,但实际里面的东西是有变化的,根据每家店覆盖的商圈不一样,它里面的东西是否能够吸引人进来,这个是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
由于便利店的加盟特性,必须把成功商品率高的商品提供给加盟商,而商品开发的流程就多达8个步骤,如果从假设开始,接下来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需求,再做商品策划,包括自有商品的研发,这些策划出来的商品,首先在直营店里进行试销,等试销结果好的东西会在加盟店里进行全面的展开。
同时,特别注重材料的开发和选择。在日本,因为现在国情的问题,罗森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健康的追求,还有一个是对地区的贡献。在日本,大约1600万人患有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成人病,而潜在的糖尿病人群大概有3000万,高血压人群大概有4000万,所以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就变得特别有需求,我想中国也面临接近的状况吧。罗森会与制造商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合作,有效的应用技术革新,使用各地区的食材进行开发,我们比较注重对原材料的安心和安全,所以在日本有23个罗森的农场,未来,我们也准备在中国进行导入。
事实上,罗森的文化非常喜欢轻资产,除了店铺之外的事情什么都不做,全是合作。例如,罗森在中国都是通过第三方合作,并没有建自己的物流中心,未来也不会考虑自己控股的形式自建物流。自建物流运营成本太高,而且会有很多依赖性,它反过来会要求我们协助控制它的承受,而通过第三方合作,我们可以提出自己严格的要求,这个对双方都是一样,他们对我们也同样是一种促进,比如第三方物流公司会要求我们开更多的店铺,不然物流成本降不下去等等。对比日韩的便利店,模式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韩国的便利店自有品牌的商品非常少,跟香港的模式有点类似,这个做法会在很快的时间里面把店铺数量进行扩张。台湾以前也是这种模式比较多,现在逐渐向日式的便利店转型,自营品牌的商品占比会比较多,提供的服务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我认为随着中国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日式的模式会更加适合中国,但是从店铺发展的角度来说,可能韩式的模式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可能会更快一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日本的便利店现在有非常多的店铺数,但如果把时代往前推到和中国现在同等状况的时候,我认为中国现在的便利店也许是做的更好一点的。便利店并不是单靠它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做好,比如厂家要提供好质量的商品,物流公司提供及时的服务,这些东西如果水平不上来的话,便利店再想做好也没有用,所以这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只有当这样东西都齐全之后,便利店才有可能做得更好。(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安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