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西弗书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体书店”只是商业地产最新发现的新宠而已。这自然要感谢台湾诚品书店的“启发”,让实体书店经过一番“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造,升级为“文创产业”中的一员。事实上,无论是诚品还是言几又,几乎所有的新型实体书店都在强调“生活创意”这个概念,诚品的学名不叫书店,而叫“诚品生活”。
置于商业地产的语境之下,实体书店正处于传说中的“风口”之中,可不,连亚马逊自己都开实体书店了。有一个夸张的说法是,实体书店即将成为商业地产的“新标配”,就好比每个好的商业地产都有一家奢华的高端影院一样。
这也并不奇怪,拿我来说,我甚至到还需要百度来确定MUJI书店或言几又所在商场的名字,通常的说法是,“去有那家书店的商场去逛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体书店或许从来都没有实现过理想主义口径下“城市地标”的地位,但至少已成为了“商业地产地标”。
对于商业地产来说,实体书店带来的人流量也是预期之中的红利。事实上,书店似乎一直有能力扮演此种“赚流量但不赚钱”的光荣角色。还记得当年苏宁易购开业时,也特别将网络书店作为流量抓手,逻辑也很简单,图书打折是个“烧得起”的促销品,所花费的成本远低于其他方式,无外乎就是想通过图书这种廉价而信用度高的产品来获得新用户,赢得点击率,从而带动注册用户在其余产品类型中进行消费。
简单粗暴地说,苏宁的逻辑也就是当下商业地产商的逻辑,也就是他们甘愿为实体书店低租金买单的原因所在。
▲ 北京万圣书园
而对于读者(消费者)而言,此轮实体书店进入一线Shopping Mall的最大意义或许在于:实体书店重新成为了一个时尚所在。还记得保卫季风那些年,在网络书店的“洗脑”下,逛实体书店似乎成为了一种与年轻人无缘的out行为,一种更属于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很难想象会有年轻人将实体书店作为聚会甚至约会的场所。
而通过与商业地产的联姻,新型实体书店们很可能将重新赢回年轻一代。他们未必会在书店中买多少书,但他们可以在书店中喝咖啡聊天、购买文创商品,甚至将书店作为时尚地标来“朝圣”。这并非痴人说梦,拿台湾诚品来说,它早就成为了大小s范晓萱这些“姐妹淘”聚会买书的潮地,于是乎,对于大陆游客来说,在诚品买书是一种时尚,甚至去诚品拍张照也称为了彰显个人逼格的时尚。有一个我自创的冷笑话是,现在苏州的第一名胜不是拙政园或虎丘,而金鸡湖畔的诚品。
▲ 苏州诚品
前不久,我曾与几个年轻同学聊天,问他们更愿意去星巴克、COSTA喝咖啡约会,还是去诚品方所西西弗?一个脍炙人口的答案是:当然是去书店拗造型更有情调了。听完之后,我简直想眼含热泪地告慰这些年关门的那些实体书店前辈们:风终于回来了。
不过,甚至实体书店的此种逆袭也不是特殊主义的。上世纪末的中国电影院也同样在盗版碟的压迫下经历过书店的濒死状态,1999年,票房从1992年30多亿人民币跌到了8亿,而2015年,已飙到了440亿,远远跑赢同期GDP增幅。而电影院也同样经历过在商业地产中“升级”的过程。
当然,这样的质疑一定是有的:现在的这些书店和以前那些不一样呀,他们不是以卖书为主,书的种类也太单一。我的想法是,相信年轻人,相信市场,相信时间,相信书。一个重新赢回年轻人的业态在未来可能将会具备更多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如果美国没有一个兴旺的商业片电影市场,又怎么能期待一个有活力的艺术片或B级片市场呢?
或者说,如果实体书店变得没有那么“书店”,而是将慢慢演变成城市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沙龙所在地,这又有什么不好呢?一个蔓延着书香的书店自然是好的,难道一个长年有着作家讲座、新书发布甚或各路人等高谈阔论读书与人生的公共沙龙就不是天堂了么?
前几天,当我看到北京三联韬奋书店首次开新店的消息时,我下意识的出于老经验,想为此安上类似“逆势扩张”的新闻标题,还好,仅仅几秒钟,我还是意识到了我已经身处一个新的时代,但是,我还是很谨慎的,没有用“顺势扩张”这个词。
▲ 北京三联书店
(来源:大家 作者:张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