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来是要采访一个日本企业来中国是怎样和中方配合的,结果和日方代表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扩张脚步已经走到了美国,但来了中国以后反而选择“易容”的公司,其实更值得一说的是他们的本土化适应策略。所以这篇文章就从这里开始吧。
在欧美地区近两年风靡到不行的“从农场到餐桌”运动,强调的是餐饮业、消费者与农业更为直接亲密的联系,减少中间环节,让农产品以更为优质、新鲜的面貌直接抵达餐桌。参与这件事情的大多以单店或小型连锁为主,但在日本,有这样一个企业把这件事情做了超过15年,并且开出了200多家分店,旗下还有若干不同的分支品牌。
这个品牌叫做塚田农场,2015年底,他们开始筹备进军中国,2016年4月中旬,他们在中国的第一家分店即将在北京正式开幕。这个“靠天吃饭”的品牌,有着强烈的本地属性,却在新加坡和美国开设了分店,现在它找到了邻国,地理位置上的贴近并不代表政策法规和消费习惯的近似,于是它需要新一轮的适应水土,而之前的经验并不能带来太多帮助。
(开在日本的塚田农场)
它在中国的名字是“八亩农场”,用上了新名字,背后是因为它几乎换了一整套新的“人格”。
整体日料概念的调整
Wild Dining(野性餐饮……我就姑且这么翻译吧),这是八亩农场菜单封面烫金印的大字,目前还没有官方译名,所以不确定它的传播效率,但它代表了这家店的自身定位。
在日本,塚田农场更多地是以居酒屋的形式出现在街头,但在北京,酒单被大幅度删减。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市场客人对于日本料理的认知还相对单一,基本上都是以生鱼片、寿司等为基础,这两年才有一小部分居酒屋开始出现在主要城市,塚田农场方面希望自己的品牌可以和传统日料的形象区别开来,在强调食材的天然健康之外,提供不那么刻板的日本食物,以及更多自创的菜品,但在我看来,他们目前的形象更像是酒单很短的创作居酒屋,品类感不强。
(塚田农场要把自己的品牌与传统日料区别开)
原料供应商的调整
塚田农场这个品牌的核心,就是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采购农民生产的优质食材。和新加坡基本依靠进口的国情不同,中国的政策天然地限制了它一系列王牌食材的进口。因此,八亩农场在筹备期间花费了四个多月,用于寻找国内合乎标准的食材提供方。
他们并不强调有机的概念,而是希望能找到用心经营、产品完全符合无公害安全标准的生产者,但和很多本土有机餐厅、健康餐厅面临的问题一样,一方面是满足条件的生产者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产量太小或不够稳定,甚至很难满足一家店铺,遑论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