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隐姓埋名来中国,一家日本餐厅本土化背后玄机(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4-14 17:01:37

  目前,八亩农场宣称使用北京本地传统品种的地鸡,并且和生产方有技术方面的合作。但供应方还远不足够,寻找和筛选还会一直进行,这也是为什么在试营业期间他们只有26道菜,而正式菜单的菜品也不足50种。

  装修风格和服务的调整

  既然主打的是田间地头的直购食材,日本塚田农场的装修自然给人以较为乡土的感觉,服务也如乡间一般热情亲切。店铺中的会员制度以公司层级的形式出现(比如消费一定程度升级到课长)、餐后赠送的招牌小食和味噌,这些都是有较强品牌识别度的互动方式。

(八亩农场的店内使用了大量木料)

  而在八亩农场,身在三里屯太古里南区这种核心商业地块,客流量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在设计上大量使用了木料,在较高的空间中反而带来一点工业风格,更为简练、抽象,希望可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在服务方面,一定程度上需要沿用日式的服务理念,但味噌、会员制度等和中国人日常消费、饮食习惯不太贴切的项目则被修改掉了。

  核心概念传播方式上的调整

  之所以从塚田农场改成八亩农场,是因为日方负责人认为作为第一次进中国的品牌,塚田农场的大众认知度也几乎为零,并且塚田作为日本的地名,和中国也没有什么联系。“八亩”这个名字来自于Farm的日文读音谐音,日方认为“八亩农场”更为简单好记,符合中国语言习惯,更能强调他们农场直购的核心理念。但名字这件事情到底重不重要,至少我在吉野家、胜博殿、一风堂这些初看上去也没什么熟悉感的名字上面,没有发现他们吃过陌生感的苦头,所以关于品牌改名的必要性,我还是持观望态度。

  八亩农场的日方负责人表示,在中国市场开拓过程中,他感受最深的,其实是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缺乏信任感。在日本,进店的消费者会更多地相信店铺想要传达的概念,而在中国,尽管店铺中贴出了它们合作农户以及农场的照片,消费者也并不会完全相信——甚至不一定觉察到。目前他们只能通过提高服务员的认识、强化他们的自信和表达,更多地提升产品和服务本身,来试图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价值。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人与人之间早就失去最初信任的中国,人们更多地是因为品牌影响力而去相信,而非品牌传达的价值观本身做出选择。一个日本品牌前来想要力挽狂澜,我只能默默地献上祝福。

(八亩农场的工业风与塚田农场的乡土风形成反差)

  关于“易容”这件事,塚田农场在美国其实玩儿的更野。2015年,他们在旧金山开设了农场拉面(Nojo Ramen),如果说八亩农场还是在沿用塚田农场的基本结构,那么这家拉面店则是集团没有尝试过的业态。近两年拉面在美国愈加流行,因此他们希望给市场带来更为地道的日本风味,这又是和中国完全不同的导向和策略。这家身段相当灵活的企业,倒不太像是我印象中那些结构肿胀、决策速度极慢、行动极其保守的日本大公司。(来源:掌柜攻略 作者:何珊)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