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你是看不见,等你看到了你会觉得看不起;等你看得起了,你会觉得看不懂;等你真看懂了,你就来不及了。
恰逢4月6日,互联网预言大师凯文?凯利将来华在南京苏宁总部参加“2016KK钟山创业创想预言聆听会”,结合近期读完的《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苏宁为什么赢》,感慨良多。
这本书讲述的是苏宁转型的战略,三个小标题气势磅礴:实体企业O2O实战成功案例,中国领先商业零售企业的第三次革命,全球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沃尔玛+亚马逊”模式。
经济转型期,“不变是等死,变了可能是找死”,企业的转型之路不亚于沼泽地,苏宁三次转型都能成功,真的来之不易。转型也是创新创业,在这个创新创业成为潮流的时代,苏宁的成功经验或许能够看到更多不一样的内容。
求变
书中写了2009年苏宁开始转型直至今天全过程。苏宁在转型期也曾有过焦虑,这是零售业乃至实体经济面对互联网大潮时的焦虑。只是,这种焦虑并非是旁观者的“被动焦虑”,这种焦虑是在苏宁业绩最好的年份产生的“主动求变”。
这种焦虑来自于电商的竞争对手,也来自于O2O时代线上线下快速融合带来的压力。开始的苏宁仅仅只是一个卖电器的连锁店,后来遭电商平台冲击,再到后来,美团、大众点评乃至BAT都发力O2O,苏宁面临着再从电商适应O2O的压力。
这种焦虑体现在国家和社会这个高度时也是有体现的,总理在多个场合提到“互联网+”这个概念,其实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实体经济乃至决策层对于“互联网”这三个字时的敏感——一方面抓不住互联网,一方面又要拥抱互联网。虽然保持着优势,但是对未来又心存恐惧。
像苏宁这样焦虑的企业比比皆是,张近东是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家,他们在面对新时代时,明知公司具备盈利能力,但是却要“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这种焦虑心态在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2016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曾经有这样的表示表述——“互联网恐慌”。虽然互联网企业盈利能力比起传统行业还差得远,但是传统行业的危机感是前所未有的。
很多人都认同马云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开始你是看不见,等你看到了你会觉得看不起;等你看得起了,你会觉得看不懂;等你真看懂了,你就来不及了。
苏宁的思路始终是清晰的,真正的阻力和障碍在于扼腕转型。但是张近东也曾经这样说过——趋势取代优势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逃脱的宿命。也正是如此,转型是必须的。
底蕴
当然,现在的苏宁已经不再是传统企业了。苏宁已经形成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O2O零售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仅只是商业模式,而是拥有技术积淀和大数据作为指导的内功作为后盾的。
苏宁转型过程中真正的底蕴不在于此。多数人看来,苏宁这样的企业在技术上不具实力,但苏宁接近5000人的IT团队低调而神秘,他们在智能搜索、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方面的黑科技一点也不比BAT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