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货商场向自营模式转型?
另一个是向自营模式转型,获得商品定价权的玩法。
云阳子认为百货商场联营模式的保底条款,已经是风险小收益不错的最佳方式了。不压资金、有保底收入、有扣点分成、不用担心库存积压等等好处,这么好的模式也做不好,是应该考虑一下更深层次的原因了。
回到自营模式,花钱采购获得商品定价权当然好,但也不是随心所遇。
一个中高档百货商场能获得哪些时尚商品的定价权呢?
1、尾货库存品。花钱基本能采购的到。
2、当季新品同款。花钱基本无效,没有品牌商愿意。
3、当季新品特供款。花钱可能有效,一般品牌商可能愿意,优秀品牌商不愿意价格体系打乱。
百货商场自营模式主要还是经营尾货库存品,比如:特卖!银泰百货自营商品就是如此。百货商场做自有品牌集合店,最多也是小规模尝试,还必须有决心。
另外,自营商品经营的难点,我就不说了,没那么容易,不可能学国外百货公司大规模做自营的。因为我也操盘过几个品牌,算是首席买手,明白自营商品的难度。
百货商场的自营商品比例应该在20%以下(刚开始自营比例应该在个位数),用不了这么大的楼层面积,主要还是靠联营商家来消化场地。也就是说百货商场向自营模式转型,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电商从商品角度狠狠攻击,百货商场逐步沦为试衣间,确实是慌了阵脚。1、向购物中心转型,一般都不合适,属于急病乱投医;增加了体验商品,并不能解决百货品类卖不动的问题。2、向自营模式转型,这个可以做,但不能当作救命草,特别是鼓吹大规模自营商品,真会害死人的;实际一点,先做一个自营商品特卖区试试手。
我的思考逻辑是,百货品类出现问题了,就应该解决百货品类的问题;其它增加餐饮、娱乐,以及超市等商业形态,虽有小用,都无法解决百货商场的根本问题。这一点和百货业人士也是很大的不同。
四、百货商场为什么不会卖货?
我一直认为,百货商场并非二房东,而是品牌商进行销售的积极参与者。百货商场很早就采用联营方式,模式上还是很先进的,不控制品牌商的定价权,用促销影响商品价格,这都是典型平台型公司的玩法。
问题是百货商场对平销与促销,这个核心运营逻辑没厘清,过于强行促销,导致问题多多,这是最大的败笔。
1、强行大促,导致商家价格虚高。
2、价格虚高,导致平销不出量。
3、平销不出量,导致频繁促销。
4、频繁促销,搞乱商家运营节奏。
5、商家运营乱,销售越来越难做。
结果:零供矛盾加剧,进入死循环。
在没有电商的时代,品牌商是无奈,只能服从,因为百货商场拥有黄金地段。但不解决矛盾,终归是存在的,始终有人会来解决的;电商平台就是盯着这些问题开始进攻的,从商品角度进行饱和攻击,百货商场毫无还手之力。
除了强行促销问题,还有哪些痛点,导致百货商场不会卖货?
我还是直接讲几个底层观点比较好,有点务虚,需要整体观来理解。
1、百货商场是服务商还是贸易商,这个需要考虑清楚。
2、强行促销肯定要改,而且要改成商场引导自愿促销。
3、扣点方式要整体优化,统一扣点肯定不行,降扣也需要优化。
这3点基本上是从根子上给百货商场动手术,不改底层运营规则,很多卖货方式出不来。
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品牌商2016年开始进行O2O全渠道实施或规划,百货商场如果不改底层运营规则,品牌商是无法在百货商场里开展全渠道项目,只能在购物中心找店面搞。
时代在变,品牌商在大变,百货商场不进行大变革,是无法进入新零售时代;而且要从底层开始变革,99%百货商场,都值得重新做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