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实体零售业: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3-29 18:19:13

  随着过去20年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实体零售企业特别是超市业态和专业电器业态在获得了野蛮式的成长,许多企业成为一方“商业军阀”、纷纷上市套现,风光一时无两,但近年的表现却可以算得上是每况愈下。其实颓势从2011年前后就已经显现了,只不过当时没有那么明显,但近年呈加速度的下滑,2015年有些小型的零售企业已经走到终点。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上市零售企业的数据都是公开的,不信自己搜集分析。

  零售行业现状像极了一些男人的遭遇的中年危机:年轻的时候也曾激越飞扬、志得意满;年过四十后突然间发现事业出现了红灯,原先那套玩不转了,面前仿佛出现了一道水深火热的坎……观察很多企业都在拼命增加线上部分,什么网站、APP、公众号、微商城都先来一套,结果运营不下去。小子曾先后混迹于零售企业和电商企业十数年,试从方法论革新和团队建设来谈谈自身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给零售业同仁一些启发,先别忙做加法盲目投资。

  方法论:零售业对用户的集体漠视

  经过多年的积累,零售企业的都具备比较大的体量,可以算得上有钱、有人有粮,但为什么在电商冲击节节失利?我觉得还是方法论出了问题。我想用两个公式来对比其中的差别:

  实体零售的商业逻辑为:利润=销售收入*毛利率+后向收费-经营成本

  电商企业的商业逻辑为:利润=用户含金量*用户规模*用户活跃度

  虽然都是在卖商品,但这却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营商理念。一个是从财务角度,另一个是用户角度。由于理念不同所采取的玩法也大不一样,零售企业是这样运作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实体零售所有的策略都是围绕财务指标设计的,零售企业强调“拿数据说话”,但往往漂亮的数据掩盖了太多东西,粗放式的经营也已经带来难以根治的积弊沉疴,只不过还没有集中爆发:

  难以维系的“跑马圈地”:现在零售企业开店几乎停滞了。前些年商业项目还比较少,商铺的租金水平也很低,店铺往往一开出来就能盈利,现在找个合适的项目都很难。未来三到五年很多零售企业要面临商铺租约集中到期的问题,届时估计很多零售企业要关店止血(华润在2016年将关闭68家门店)。

  盲目的促销:实体零售的促销可以说是多如牛毛、由头繁多,但促销的效果变得越来越差,而且流失毛利额。看似活动效果较好其实是子食卯粮,活动一停反而不如平时。促销效果的评估应该滞后一段时间。为了提升短期促销效果拼命推销低质商品,结果定位越来越低,用户不买账。努力促销是安慰老板最好的办法!

  售价的泡沫化:实体零售的价格泡沫化已经非常严重了,此前是百货业态,现在是超市。零售企业基本上本质上也不掌控定价权,定价权实际在品牌商那里。为了应付零售企业越来越高的毛利率要求,供应商纷纷把定价拉高。用户怎么看?

  虚假的去中间化:零售企业为了控制进价一直喊着缩短供应链去中间化、产地直采,但实际上多流于形式,换成生产商来签约又如何?生产商早把收益给经销商预留出来了,马照跑舞照跳!

  收费!收费!收费!:很多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后向收费可能已经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这是近年来零供矛盾的炸点,政府也多次调停并为之立法,然并卵。收费环节我大致可分为“进门费用”和“营销费用”。有很多生产厂家为了规避高昂的进门费用选择在当地找经销商“借壳上市”,导致形成了一些依附零售企业的经销商寡头,反与零售企业争利;出卖货架权的行为导致企业对陈列权的失控。比如专业电器拍卖专厅位置、超市收费调陈列货架。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企业最值钱的资产就是陈列位,但却根本不对其进行管控和配置,反而这些资源掌握在门店基层管理员手中。供应商都知道这个窍门,解决陈列问题找采购没用,打点好分店就可以了。用户怎么看?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