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选择海外发展的中餐企业并不少,被行业人士称为第三次“出海潮”。从2013年海底捞进军美国开始,小肥羊、刘一手、黄记煌、眉州东坡等一批中餐民营企业在海外开设门店。2016年初,这股出海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1月份,黄太吉透露将在澳大利亚开店,探索海外连锁模式;2月初,花家怡园在韩国首尔新开两家店,按照创始人花雷的说法,有机遇,也有很多棘手的困难,但国外很多国家地区的中餐和饮食没有国内发达,“试水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花雷的一句“试水”,可谓道出了中餐品牌海外发展的现状。
在促成花家怡园进军韩国的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看来,上一次浪潮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包括全聚德在内的一批国营知名企业走出去,却因缺乏对当地的了解,投资选址不够谨慎,经营不善等原因几乎全军覆没。但其中,全聚德的两次海外开店的经验和教训值得餐饮人思考和学习。
(第一次“出海”失利后,全聚德并没有就此罢手)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聚德曾在美国洛杉矶开过门店,但仅经营了几年的时间就不得不关张。原因何在?产品和运营“水土不服”,用全聚德总经理邢颖的话就是“牌子、鸭子和厨子”,这些在海外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制约。比如全聚德的烤鸭一定要用北京填鸭做出来味道才最正宗,但部分国家对北京填鸭的进口有一定的限制。另外,烤鸭师的劳务输出也是一大难题。当时的欧美国家不允许烤鸭师在当地工作,认为这是抢占当地劳动力市场,而优秀厨师和专业餐饮人员短缺的问题,至今都是中餐品牌海外开店的主要困难之一。
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2008年,全聚德再次走出国门。第一站选择落户澳大利亚墨尔本,算是站稳了脚跟,这一次,全聚德解决的问题是牌子,即核心理念和产品不变,但融合当地消费者需求。菜品上除了北京烤鸭外,菜单上还有广东菜。
在边疆看来,中餐在海外开店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一是对海外市场的调研和分析能力不足,目标顾客是当地人,如何选址?菜品的口味如何调?
二是经营管理人才稀缺,现在特色的蔬菜和烹饪调料都能空运,但难以对当地采购、租金等进行核算,制定准确的菜价和毛利率等;
三是对当地法律法规了解不够,例如用工的法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等,不了解不遵守会遇到极大的难题。
另外,还有一些困难是许多餐饮人难以想到的,比如除了极为标准化的产品,多数正餐菜品的制作需要各种刀具厨具,这些特殊的后厨用具很多在海外市场采购不到,而从国内空运会面临各种安检问题。“有些困难没有走出去之前根本想象不到,中餐出海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餐饮人如是说。
(海底捞提供的额外服务,在美国市场却行不通了)
尽管中餐品牌企业海外开店困难重重,但在近些年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海外市场的中餐热升级的市场大趋势之下,“现在有很多中餐品牌企业在计划走出去,正餐类的连锁餐企占多数。”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国内中餐连锁企业完成了标准化的进化,走向全世界正当时,只要盈利模式没问题,都可能会有市场。但在很多不看好海外发展的餐饮人看来,问题就出在了盈利模式上,选址、口味、理念和成本,都可能成为国内餐企“出海”的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