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甩开历史包袱:一个粤菜老牌的自我“断腕”之路(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6-15 10:02:31

(唐苑TANG - 海味四大天王湯)

  这些线上和线下端口背后,则是更深入的供应链打造。唐苑TANG拥有自己两千平米的加工厨房;而开饭、茶里背后,则是叶振雄参与投资的规模更加巨大的服务型中央厨房,它同时为乐凯撒、遇见小面等百余个品牌加工生产着千余款产品。

  唐苑的转型,是我目前所了解的传统粤菜企业里面做得最有响动、触角涉及面最大的,在这个相当的执行力背后,也是同样相当的危机感。在我们之前的单店报道中,我们看到比唐苑历史更悠久、或者消费更为平价的老牌企业,也都在往年轻市场的方向尝试,在这个层面上,大家多少都位于差不多的起点,而这个起点,并不算很高。

  粤菜正经历转型困境

  几年前第一财经周刊有过一篇长文章,讲的是“食在广州”的神话似乎只在广州本地有效。粤菜本身一度以繁复做法、对食材新鲜度的极度敏感、对专门厨师的依赖,被人认为是极难进入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化转型的。这些尤其适用于老牌餐饮企业,他们的创始人或中坚力量往往来自于街头,手中产业经过多年打拼而来,但对于人员管理、品牌定位、流程管控等方面,却相对薄弱,它并不符合现代餐饮企业的要求。

  同时,在广州城市发展大规模东进的时候,购物中心的餐饮业态在市场中爆发。面积巨大、人员密集、包厢众多的粤菜馆,加上其明火旺灶的基本配置,很难适应物业的要求,也很难负担目前核心商圈每平方动辄四五百起的租金。去年底一份媒体调查中,广州购物中心消费者最喜欢的菜系,按照排名依次是日韩料理、西餐、川湘菜和火锅,之后才是粤菜;21个主流购物中心中,轻餐小店(包括饮品店、甜品店、面包店)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达到415家,而粤菜餐厅只有39家,其中正餐仅有3家。

  购物中心都盖好了,粤菜却没有想好怎么把自己塞进去;表面上粤菜失去的是商圈,但实际上他们丢失的是中青年消费市场。2014年的“开饭”,2015年的“茶里”“小炳胜”,2016年的“啫8”“唐苑TANG”“西西地”,它们背后的惠食佳、广州酒家、唐苑集团和炳胜都在寻找粤菜年轻化和现代化的可能性。

  有的在利用互联网,有的做“小XX”类的平价二线牌,有的借用“快时尚”“轻奢”的概念,有的正在打造更为稳定的中央厨房供应链,有的引入零售、娱乐业的人才,但就在这些尝试背后,我们仍然能间或发现:较为封闭的师徒相传培养体系;“原汁原味”“百菜百味”的历史包袱压迫住大刀阔斧的创意;这是一个传统、复杂的菜系走向现代生活中必须经历的反复和阵痛。

  1、重新认知顾客

  消费者永远“喜新不厌旧”,新的东西回去尝试,但老的味道也不是说丢就能丢的。对于传统的餐饮品牌,人们嫌弃的并不是老的味道,而是老的服务方式、老的环境、老的感觉。正如人会因为一件新衣服而显得更精神到底里一样,老的品牌需要重新认知顾客,并换上一件新衣服。

  2、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虽然“副牌”策略已经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我依然推崇这种方式。对于老品牌的转型来说,“老店”总是有一定的历史包袱,比如人员、比如文化,但老品牌就没有“新气儿”了?不会,更多年轻人越来越“换旧”,但换旧的方式不是体验真的“旧”,而是在“新”中寻找“旧”的感觉。这是一个更年轻品牌的出现就非常有必要,模式更加轻便灵活,团队上更有创业气氛,借助老牌的光辉与出品功底,成功便是必然。(掌柜攻略 何姗)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