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作用是通过分析餐厅周边各种消费数据(),为餐厅的选址与产品定位提供最全面的参考建议。比如,通过周边超市中的客单价、消费类别、基础消费占比等,得出区域消费者的数据模型。
在这种定位方式下,物理上的考察半径,也不再拘于3公里。随着周围餐厅数量、品类的增多,消费数据模型的获取,对于某些餐厅来说,3公里的有效影响力正在向1.5公里甚至0.5公里转变。
物理“3公里”更适用于商业综合体
伴随着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增多,“3公里”的影响正在从社区转向综合体。
现在的城市再也不是一个商场覆盖一座城,而是多方林立的商业综合体形成区域购物圈。这一改变,让商业综合体的影响半径在逐渐减小。
很多商业综合体面临着工作日生意惨淡,早中餐客流不景气的现象。大多时候,综合体餐饮受商场的消费属性和地理位置影响严重。为了在限制条件下开发更多的消费空间,综合体餐饮才需要更重视“3公里”的有效开发。
大食代西区副总经理蔡平云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商业综合体的餐饮除了要把精力放在开发综合体内部的消费者上,更要充分开发周边3公里之内的销售影响力。比如,可以开发一些外卖产品,这也是大食代接下来一个发展方向。
成都迷尚豆捞曾雁翔也认为,当店面的支出基本恒定之后,可以考虑开发新的时间段产品,比如只有晚餐火爆的餐厅,可以尝试开发周边辐射范围的早中餐产品,来增加店面的边际效应。
内功不到位,“3公里”的资源再好也白搭!
占据了“天时地利”,没有“人和”的内部因素,也搞不定“3公里”。
在成都,内参君遇见过一家选址于客流量喷涌的春熙路,营销借用了技术前沿机器人吸睛的店面。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最后人去楼空。
即便“3公里”的资源再好,内功不到位,照样逃避不掉关张的命运。
从这家店来看,要地址有地址,要爆点有爆点。但内参君查阅点评网之前的评论,发现这家店的产品很少能让消费者形成二次消费的欲望。
所以,即使外界条件再好,内功不到位,也不能实现持续盈利。
悟饭执行总裁赵春表示,一般品牌由于影响力有限,只能逐步从社区街铺做起,慢慢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的建立,不是开发消费者的欲望,而是修炼自身的内功。就像学外语一样,基本是没有明显捷径可言的。
客户是挑剔且固执的,忠诚度需要用心培养,一个成功的店,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其产品品质、店铺管理、客户体验、客群关系等,都需要花时间去升级和维护。而不是搞些扑街宣传或者噱头活动,就可以稳固消费者客群。
所以,“3公里”这一理论,随着时代变迁,也在不断更迭。“3公里”不是让你将关注度放在区域辐射面上,而是要学会利用大环境下的数据分析、品牌影响力,将自身的选址、产品规划作出更精细化的升级与转型,来适应快速发展的餐饮市场。(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作者: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