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智库>零售研究>

为何“隐性价值”让星巴克创造近千亿美元的市值(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3-23 18:17:19

  1 员工的心与企业家的心交集有多大

  企业家更高层面的价值观,体现的是普世价值和人文关怀,按照佛教的讲法,就是去掉了“我执”,关注他人,在中国的语境中则是"仁"、"包容"等。

  自1991年开始,霍华德就不顾董事会的反对,面向全体员工推行“咖啡豆股票”计划,让每个员工成为公司的合伙人。他这样说服董事会:如果能把每一个雇员都结合到一个整体中来,他们就会以CEO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公司。 投资者的股份比例也许相对缩小了,但他们名下的股值却肯定会增长得更快。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同样,在霍华德于2016年1月来到中国时,宣布额外给予中国区员工助房津贴,相当于员工租房金额的50%,可以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无后顾之忧。

  除了关心伙伴,企业还关注伙伴家人的感受。中国传统的观念是服务业低人一等。星巴克为此在中国连续开办了四年的家长会,请家人一同来体验工作氛围,家人的支持在员工的成长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

  2 机会公平

  在星巴克,每个人都是别人的支持者和教练而不是训导者。这意味着只要有能力,人人都能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

  机会公平在数字中的体现是,中国近五年来每年有近15%的伙伴获得职位晋升。星巴克中国拥有世界最多民族的员工,56个少数民族悉数囊括。公司还为中国员工提供“星际之旅”,公开招考选拔中国员工会去新加坡工作一年,开拓视野。

  美国星巴克曾发起“Race Together”(种族和平)的运动,并且将星巴克门店开在种族冲突最为严重的美国弗格森市。在美国,星巴克还帮助员工继续大学教育,让曾经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中断学业的员工重返校园,一圆梦想。

  “英雄不问出处”的理念在星巴克得到很好的贯彻,不少出身贫苦的员工因企业和他人的帮助而获得了成长的机会,建立了人生的自信,从而将感恩之心传递给他人,这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 用善念感染员工,建立价值认同

  星巴克不是将公益作为锦上添花,而是有业务的地方就有公益,从商业机制的角度保证公益事业的永续发展。

  从咖啡豆采购开始,星巴克采用溢价收购,用以支持当地咖啡农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教育、改善医疗,帮助他们不因生计问题离乡离土,进而持续提供优质的咖啡豆。公司也会组织员工去咖啡产地看咖啡农的生产,让他们亲身体会道德采购对咖啡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2009年,星巴克在美国倡导纸杯再循环的联盟会议,在门店实现可循环纸杯的普及使用,回收需要设施,更涉及巨大的产业链,增加成本,但是星巴克还是扛下了保护环境的责任。

  星巴克的社区志愿服务也是常规项目,此举进一步加强了熟客文化,增强了粘性。而员工在助人中也能建立对自我价值感的认知。

  每天一开张,日行一善的行为便体现在整个的商业链中,由此获得的认同也强化了员工的品牌自豪感。

  4 让员工成为消费者反馈环中的一员

  星巴克是办公室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间”。许多人在这里工作、开会、商务会见,没有在办公室里的拘谨,甚至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愿意在这里开会畅谈。

  消费者的所思所想,一线服务员工最清楚,任何给予顾客真诚的帮助都能收获真诚的微笑。服务品质很难定性,更多的是来自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但服务的本质是以心换心,由顾客处收获的评价和笑容会勉励员工,形成一个正反馈的机制。

  启示:

  中国企业家很多都具备了基本层次的价值主张,即对成功的强大渴望,但是缺乏更高层次的价值主张,即带普世的人文关怀精神。当缺乏后者,创业创富的过程往往变得以牺牲工人的利益,牺牲消费者利益,牺牲环境为代价。企业即使在短时间内取得所谓的成功,总会因为某个矛盾的突发而跌得很惨。从价值观到维系价值观运作的隐形价值链是一套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确保公司从强大走向伟大。我在一篇关于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文章中指出,中国诸多企业做得大,但做不强的背后,是企业家们集体性的价值观缺失,和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

  实践隐形价值比树立价值观更为艰难

  企业初创之后进入高速成长,必须依靠职业化的经理人团队。这时候,如何坚守使命与愿景,并平衡多方面的利益诉求,是公司创始人和高管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以一个案例说明 : 作为创始人的舒尔茨曾经决绝地说,"让三明治滚出星巴克",因为这款产品尽管有顾客需求,并为公司带来收益,但是他认为三明治在加热时的浓烈味道盖过了咖啡的香味,损害了品牌形象,顾客的体验应该胜于利润。最终,创始人与管理者们通过产品的再度研发,找到了折衷方案,即保留了广受欢迎的三明治,又确保了星巴克这第三空间以咖啡味基因的文化精髓。

  公司高级经理人对公司使命与愿景的理解与把握,毕竟与创始人有距离,而这种偏差,有时会将公司带入误区。自2007年开始,过分追求快速增长带来的后果开始突显。例如,2008年星巴克待关闭门店数达600家,有70%都是三年内建立的新店!结果,公司的财务状况开始越来越困难。在大跃进式的开店,更是凸显了供应链的短板 : 2008年,星巴克门店及时地收到所需所有物品的比例仅为35%, 缺货普遍存在。供应链部门疲于应对新店扩张,无暇精益管理,不必要的浪费高达每年1亿美元 ! 2008年四季度结束时,公司收入下降53%,利润大跌97%。

  于是,当时已经退居二线的舒尔茨,于2008年1月再次出山,担任首席执行官。通过一线的调研,他看到了问题的根源 :

  公司正在背离自己的价值主张,太过偏重"卖咖啡",并因此忽略了"以人为本"。追求销量的背后,牺牲的是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和盈利水平。他更发现,员工们感到自己被忽视了。每个人都在谈论"我",而不是"我们",不再有人关心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 "在星巴克,我们要干些什么"?

  在他的把舵下,通过一系列艰难的选择,于2009年财务年度第三季度扭亏为盈。

  启示:

  创业难,守业更难。守业,一方面要依靠专业化团队的运作,一己之力已经无法支撑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公司的价值观、使命与愿景更要反复地让各级员工充分理解,确保公司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考验管理者的是,一旦创业者离开企业,价值观是否依然能够被坚定不移地理解与执行。创始人在退出具体经营之前,他需要将价值观通过公司文化的建立,公司品牌的打造,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管理流程的把控等方面,进行输出和强化。偏离了创业者价值观的星巴克,在2007-2009年时出现的危机,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价值观的"软实力"。

  星巴克对中国企业家价值观的启示

  星巴克做的是一桩平凡的生意,由一群平凡的员工共同实现,然而,奇妙之处就在于让每一位平凡的人(咖啡豆的种植者,供应商,员工,客户,社群,)都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被尊重的美好与幸福,并且每一位都成为幸福的使者,形成了对人文情怀的认同,强化与共振。这就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讲的"自我实现主义" – 让每个看似平凡的人,找到一种精神状态,从内心深处感到自我价值实现,活出真我,并感受社会对他的认同。我想,当中国的领导者们对90后员工感到头疼,不知如何管理的时候,星巴克的价值观,是很有启发的。

  中国的企业家,正面临着价值观打造的三部曲 :

  企业价值观的缺失;

  朦胧式觉醒;

  具有普世价值和人文关怀的公司价值主张、使命与愿景。

  最近一两年在创业者中间流传的热门词

  “情怀”,让我为之兴奋。因为中国的企业家们开始有了对使命与愿景的朦胧式的觉醒。于是冒出了褚时健的褚橙,锤子手机,游侠汽车等。在未来,或有更多的年轻创业者与企业家,通过情怀,梳理出公司的价值观,愿景与使命。

  一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公司,中国家族企业,他们更在关注如何打造未来伟大的中国公司。当我在2011年遇到吉利汽车的李书福,他就提及,并购和沃尔沃之后,如何打造一家值得尊敬的全球性的中国跨国公司,这样的公司价值观与文化应该如何定位。我想,答案就在于到具有普世价值与人文关怀。

  今天的中国的企业家与创业者们,一部分人在担忧着"新常态",一部分在互联网和资本的喧嚣中,追求着超高速的成长,两者都可能忽略企业的使命与愿景,甚至忽略了商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基于客户的产品与价值创新,扎实整合内部资源,并且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

  企业家个人的格局与气度,自身的人文修养,决定了公司可以走多远。初级层次的价值主张,寻求的是"自我成就",更高级别的价值主张,放下了"我执",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对每个人的尊重","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文化等。中国的企业家们,在奔波劳碌之余,更该花点时间修身立德,提升境界,形成鲜明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引领公司走向辉煌。

  一批中国企业正在走向全球化,更大一批中国民企期盼基业长青。作为商学院的一名教授,我也深感自身肩上的责任。曾几何时,中国的丝绸之路,输出的不仅是中国的产品,更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影响力。今天,中国企业家们如何成为一带一路的使者,融汇东西方文化,打造伟大的、值得尊敬的中国企业,是我们共同的担当,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来源:微信公众号商学院 作者:王华)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