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哪个是纲?哪个是目?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纲举目张。我在这里把产品组合和店铺服务比作目,位于一线操作层面,顾客看得见摸得着,直接构成服务产品;把经营机制比作纲,因为它隐藏在产品和员工行为背后,决定了产品的组合、服务人员的状态。拿出一张渔网,没有目,捕不到鱼;没有纲,就不知道往哪儿撒网更有效,也没办法把鱼拉上来。
日本的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先生曾说过:解决问题的答案总是在现场。我也知道答案在现场,可是解决问题的根不在现场,在机制。不改造机制,仅仅关注别人好的结果,是盲目的,沉溺在旧的习惯权力机制中,传统百货店将举步维艰。
关于经营机制这个纲,起码包括以下五块:与供应商和厂家业务渠道机制、店铺服务营销职能运营机制、企业流程协调机制、企业用人授权机制、线上线下推广或销售机制。这些机制归结为决策理念和决策机制这个总根源。比如,合伙制是个好的尝试,它重视产品、强调激励,有利于顾客,这是优势;但忽视规范法度,相对弱化内部协同,是长期规范运营的风险点,按照中国人的习性,多数合伙制的决策理念和决策机制是否规范,还值得商榷。
5、把什么当作切入点?
理想的切入点,是决策层从理念、经营机制下手,抓紧经营机制变革转型这个要害,一是明晰产权法理关系,厘清投资方和运营方的权益,让中高层经理有参股、合伙的机会,把个人付出的心血、运营风险与投资回报联系起来,调动中层经理的积极性。二是剖析决策、授权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让店铺的店长发言,让一线销售经理参与产品组合的决策。三是通过经营战略研讨、从上往下分解战略项目,改造业务机制、内部组织流程,在理性层面最大限度剔除乡俗情感因素,实现改造产品组合、提高店铺服务营销效率的目标。
在目前宏观体制下,要实现这种设想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决策层具有足够的担当意识、公德胸怀、专业智慧;另一个是企业面临被收购兼并,或者销售额、经营毛利折半下跌,就像日本大丸百货那样,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谋求绝地求生。
如果决策层停留在关注同行“谁死得慢”的消极状态,那么,所谓的转型的切入点就只有产品微观调整和优化基层员工行为。通过训导店铺服务营销行为、创新顾客接触点、改进协作流程,逐步推动店铺整体生态的改进,至于能不能跟上顾客需求的节奏,就另说了。
6、机制之殇能否规避?
百货店面对多样化竞合业种,变革转型绝不简单,需要上下同心展开二次创业,甚至展开一场生存保卫战,想要依靠一套概念推演生成的战略报告就实现转型,不啻为痴人说梦。要认清一个事实:百货店固守自身价值、自恃卖方市场的“食利时代”已经结束,如果不从经营机制上寻求突破,企业既存价值将耗散殆尽。
从长远的眼光看,百货店的生态,不是只有书本定义的那么僵化,百货店的经营机制,也不是只有封闭的几个备选项,依据市场差异化、多元化、国际化趋势,可以探索组织多种经营机制,这就为规避某种僵化的经营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绝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甚至等待死亡那样悲观。善于变革者必定有生存的机会。这一思想,本人在《百货店运营攻略》中有详细论述。
“看邻居吃饭”这个生存法则在百货业是行不通了,百货店的生存逻辑在于:经营机制这个“纲”启动了,转型变革的阻力就容易消除,上下经营活力就获得释放,展现给消费者的产品组合、营销渠道设计、员工行为就更具有亲和力,转型变革成功的希望就会大大增强。(联商网知了壳咨询顾问潘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