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能靠政策吃饭,但政策对行业和企业影响深远,政策的“缺位”或“越位”,甚至能决定很多企业的兴衰存亡。
新常态之下,零售业陷入全行业、全局性困境,销售、利润持续下滑,成本、费用不断攀升,去年,全国179家主要零售企业55%的业绩下滑,95家百货企业中87家下滑,今年春节期间,全国百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下降6.6%,不少企业跌幅惊人,形势已非常严峻。
尽管近几年零售企业的转型变革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性、适应性,但走出困境似为时尚远,鉴于实体零售在就业、税收、民生、防灾救灾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零售业的普遍困难应引起高层决策的高度重视。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以下问题希望能引起零售界代表、委员的注意。
一、供求失衡
造成零售业困难的原因很多,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供应的严重过剩。前些年是百货、超市的疯狂开店,近几年则是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的“大跃进”,商业面积的结构性过剩,与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如出一辙,商业面积的增速远快于消费需求的增速,“僧多粥少”的局面愈演愈烈。全球在建的购物中心中,超过一半出现在我国。有媒体预测,2018年前,将有超过6000万平方的新增供应入市,占现有存量的63%,购物中心全面过剩将比人们预期的来得更早。继前几年百货、超市“关店潮”之后,购物中心的“倒闭潮”难以避免,事实上,沈阳、成都等地的购物中心闲置率都非常高,很多项目招商困难、经营困难。
虽然各地都有商业发展规划,但由于缺乏一个强制的“规划法”或“大店法”,致使规划往往沦为一指空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商业网点,避免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避免大量无效项目涌现,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已迫在眉睫。新“规划法”应明确协调发展多种零售业态,特别是新兴零售业态,限制传统零售形态复制性增长,以免造成光伏、钢铁等产业一样严重的产能过剩。
二、竞争失序
近几年,电商增速接近50%,严重冲击、挤压了实体零售,其中固然有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但更多的与政策的倾斜、监管的缺失、违法的纵容等不正当竞争有关。特别是与假货盛行、刷单成风、低价倾销等等,给平台电商带来的不正当竞争优势有关,监管执法部门宽待电商、苛责实体的现象非常突出。
比如,去年初,国家工商总局爆出,主流电商平台正品率仅58.7%,有的甚至近7成,但似未进行相应处罚,倘发生在实体店,早被罚得倾家荡产、关张大吉;
又如,多年来,低价、超低价是平台电商的“神主牌”,3块8吃饭、9块9包邮、快消品3.3折等明显的低价倾销畅通无阻,却不见有关部门及时叫停;
再如,电商刷单已形成产业链,已到了无平台不刷的地步,却未见相关部门重拳打击……
类似的不公平竞争还有很多,重大的节日前,电商平台之间的诋毁、攻讦低俗恶劣,从“老板”到“老板娘”无所不用其极,借此炒作造势,却得不及时制止。
正是借助上述种种不正当竞争优势,电商增速远高于实体,给实体零售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大量中小零售企业关店裁员。
对电商和店商一视同仁,在监管、执法上公平公正、平等对待线上线下,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让线上线下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的题中之义,让平台卖家依法登记、亮照经营,明确电商平台承担连带责任,是公平公正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