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商李文正将自己活成了传奇。
他生于兵马喧嚣时的印尼,幼年与亲人生离死别,青年时期因支持印尼独立革命险遭逮捕,颠沛漂泊。到兵荒马乱的中国大陆求学,年轻热血又几乎让他丧命大海。凭眼界与精明,白手起家,破旧立新,于变数中谋生机,商海博弈屡屡险中得胜。他接连执掌多家银行,每每将其扶上正轨,便又另起炉灶,再追新高。
巅峰时,他是印尼仅次于林绍良的第二号私营银行巨头,人称“印尼钱王”,不但带动银行业创新,还发力推动印尼金融制度改革。上世纪90年代,印尼经济衰退萧条,又遭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他塞翁失马般不得已介入土地资源开发,却在时代变革中吐故纳新变换姿态,让其创立的力宝集团经营领域多元延伸,不断壮大。
如老一代华商一样,李文正与力宝集团的慈善投入多倾注在教育领域。他曾以印尼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身份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迄今,他为学校捐建大楼超过10栋,支持儿子在印尼偏远贫困地区开办的希望小学超过50所。
遥望来时,他感叹世事沧桑莫测,在无数风波中飘摇前行,此时彼时境遇已是云泥之别。
骑马追马
十几岁的李文正驻足印尼玛琅市的路边,盯着一栋欧式建筑出神。进出建筑的人手拎公文包,衣着光鲜,皮鞋油亮,神气十足。他并未看到店里有什么商品售卖,便跑去问小学校长罗异天,才知道那是荷兰人开设的银行。“把钱拿来拿去就能赚钱,又神气。”李文正觉得这是个好生意,每次路过,他都要朝里面满怀憧憬地张望。
30岁那年,已有不少人听说李文正“想做银行家”。没有大资本,却想开银行,在很多人看来,这无异于“疯狂”。但李文正清楚,银行本质是中介,赚取利息差额,经营的其实是信用。
在1960年代的印尼,卖自行车的转身就能成为银行家,这件事就发生在李文正家隔壁。自行车店老板陈德发是他的同乡,只用了3年,那家由自行车店变身的银行就有了不小发展。
同乡吴文荣带给李文正一个好消息,当时在困境中挣扎的“繁荣银行”正等待资本加入。这家银行总资产约有300万美元,资本金10万美元,因经营不善,已支撑乏力。李文正想要加股进入,条件是必须注入20万美元,由此可获得66%的股份,而当时他只有2000块美金。
他必须先找到有资本和有信用的人,“要追上一匹马,你就必须先找到一匹快马。”
他先说服吴文荣的父亲吴亚土及其舅父李亚梅加入,又请二人介绍客家帮丘和中、兴化帮李亚灿,以及福建帮外号“大哥”的林聚善加入。他被推举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终于圆梦,成了一位银行家。
李文正从小处着手,先易后难,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仅2年时间,不但让“繁荣银行”突破困境,还使之在雅加达名声日隆。
“繁荣银行”让李文正迅速学会了专业知识,也很快让他见到了人性贪婪。一些年轻股东与客户夜夜笙歌于夜总会,放纵客户透支,另一些年长股东则经营“行中行”,吸收存款私下放贷,中饱私囊,呆账坏账转嫁给银行。李文正无力改变,只好让位离开。此时,他已看准了另一家“宇宙银行”。
“我必须找另外一匹马,跑得更快的。”李文正告诉《中国慈善家》。
在雅加达,李文正根基尚浅,找“快马”实非易事。他先找到老师杨秀莲,她是中华妇女会主席,丈夫汪大均是椰城华侨总会秘书长,掌握全部印尼有影响力的华商资源。李文正怕开口遭到拒绝,并未直接表明自己的“疯狂”想法,只是不轻不重地谈谈天,顺便讲讲自己的抱负和对银行的思考。“他(汪大均)听了觉得这个年轻人不错,很有一套理论。取得他的信任后,我才请他介绍有影响力的财团。”
在当时的印尼,人说“无昌不成事”,“昌”即许乃昌、林德昌、黄源昌三人。黄源昌是印尼布业大王,也是布商公会主席,而布业是当时印尼最大的行业。李文正得知黄源昌喜爱打网球,为了迎合,便每早到黄源昌家球场陪同。同样,对于开银行只字不提,只是学网球,谈网球。直到“大家兴趣一致,谈得来”,他才由浅入深,从生意谈到具体的银行经营。他对《中国慈善家》回忆,当时他对黄源昌说,“银行对我们华商太重要了,中华总商会里必须要有一家银行。”黄源昌回答,“你去做吧。”
除了黄源昌,林德昌也成为宇宙银行股东。这一次,李文正笼络了印尼咖啡大王、胡椒大王、橡胶大王、布业大王等名声在外的行业翘楚。
到1966年,李文正接管了同乡何清源的印尼工商银行,又在泗水开办印尼工商银行分行,将这两家银行和繁荣银行合并,改名为泛印银行(Pan Indonesia Bank),使其成为印尼共和国成立以来首家私营外汇银行。一年时间,泛印银行便发展成为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
几年后,泛印银行业务风生水起时,两位股东因经营“行中行”被曝出丑闻,泛印银行遭到用户挤兑,最终请印尼银行协助,才渡过危机。为避免再次引发挤兑,李文正并未报警。他用几个月时间思考,是要做一个成功的银行家,还是做一个好的银行家?他记得父亲临终前对他的告诫,“不可亏待他人,不可贪人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