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毫末
1975年6月,李文正走进中亚银行大厅,主持第一次业务会议。他熟读《老子》,并从中总结经营理念,“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他从小处做起,重新编制中亚银行的组织结构,分配经理部的人事安排,亲自优化业务流程,简化表格,改革会计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多重举措,让中亚银行的业务能力突飞猛进。
三年后,他在印尼银行业率先实践电子化管理系统,为中亚银行大量开设分行并建立全国性的服务网络做铺垫。用人方面,他采用旧部下参与行政管理,同时聘请当地商业领袖和资深商人或他们的后代、亲戚做区域业务经理,教他们如何收集当地香烟商、布商、建材商等6个行业的前10名客户,培训他们记录客户喜好、背景、财产、银行贷款、个人品德等信息,以便展开公关。
李文正调研印尼诸岛的人口分布情况,从人口最多的爪哇岛开始,分步实施,很快便建立了全国性的服务网络。
在此过程中,他出奇制胜,一改汇款40天才能到达的印尼银行业惯例,提供“次日抵达服务”轰动全国,让中亚银行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短短5年时间,中亚银行成为印尼第六大商业银行,前五大均为印尼国营银行。同时,中亚银行也成为印尼银行结算中心的第三大客户。
联合利华是李文正想要发展的重要客户之一,但1967年印尼私营银行发生挤兑风暴后,联合利华总部规定不允许印尼分公司与私营银行往来,李文正做了两轮说服工作,均告失败。他想找联合利华总部洽谈,但并无门路。
一次拜访中,他发现联合利华总部与外界往来使用传真,传真纸共有5层,上面4层分开给各部门使用,最后一层必须整张保存。每天,这张完整的纸经总部审计员审查,证明全天书信与财务往来完整无出入方可入账。李文正便通过传真,向联合利华发送报告,介绍中亚银行更低的汇率和突出的服务。从一周到一季度,除节假日外并无间断。一年后,终于打开缺口。
他用了十几年时间,让中亚银行的业务涵盖了86个行业,打通上中下游商家,成为印尼最大的银行业务网络。
1977年,为推动中亚银行成为外汇银行,具备支付清算中心能力,李文正按印尼银行规定,将旗下银行合并,取得外汇银行营业牌照,成为继泛印银行后印尼第二家外汇银行。
“PACTO 88条例”颁布施行后,中亚银行快速开设了150家分行,增设6000岗位。凭借李文正早已准备好的简化工作流程和信息化系统,新员工一小时便可上阵应战。依靠中亚银行搭建的全国性服务网络,这150家分行在半年内全部实现盈利。
1975年李文正接手时,中亚银行总资产约有10亿印尼盾,到1990年,中亚银行总资产已增长至7万5千亿印尼盾,是当时印尼第五大银行,李文正如愿将其打造成印尼银行以外的第二家商贸支付清算中心。在此过程中,中亚银行成功进军美国,先是1977年参股Union Planters银行,1985年又在纽约开设分行,成为印尼当时唯一的国际化银行。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的银行家之一,林绍良也常借李文正自谦,“我不懂银行,李文正才懂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