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
接手宇宙银行两年后的1965年,苏哈托借“九·三”事件夺取政权。在印尼大学的课堂里,李文正从几位海归派教授口中听到政府有意大力改革经济制度,推动自由开放,相关计划已取得国际货币组织与世界银行的肯定。李文正对此次改革充满信心。
当时,印尼政局动荡,市场混乱,通胀已达到600%,贷款月息则高达20%,商人可以随时变现还贷,因此,银行放贷多数是无抵押的信用放贷,也少有坏账。李文正认为,若印尼推动改革,制度改善,通胀将得以控制,借高利贷囤积居奇的商人定会遭遇重创,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呆账坏账。他未雨绸缪,提议董事会先人一步,降息求保。他的用意是,通过降息为市价一半来吸引客户借贷,但前提条件是,客户须还清之前的贷款,方可享受降息服务,与银行签订新的抵押借贷合约。
最开始,股东们担心此举会在银根奇紧的大环境下使银行周转失灵,陷入危机,但李文正则料定此放贷新策会引起轰动。果然,12%利息的广告登报,仅占市价一半的利息让新客户争相排队到银行开户,3个月存款便激增一倍。旧客户也纷纷还清贷款,再用足够的抵押品争取12%的新贷款。此举很快将宇宙银行的高风险贷款转变为健康贷款。
1966年,苏哈托新政权果然采纳一些海归派学者的意见,推行经济制度改革和自由开放政策,物价大跌,盾币上升,引发银行风潮,坏账激增,处处发生挤兑,每天都有一两家银行倒闭。而李文正当时掌握的四家银行均得以保全。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告诉《中国慈善家》,李文正既高明又精明,知悉大环境的风云变幻,把握全局,再着手于关键处,其长处是精明有度。“过于精明,往往过犹不及。李文正不但在具体的经营中有过人之处,同时也有战略高度,两方面融于一身。”
泛印银行丑闻曝光后,李文正在思考中重新找到方向—做印尼中央银行以外的第二个支付清算中心—这又是一个近于疯狂的念头。
泛印银行短视的股东并不是李文正需要的合作伙伴,他观察印尼商业,当时经济能量最大、最广的是香烟行业,涉及人口多,市场广且产业链长。掌握香烟行业,无疑会让他更快接近目标。1975年,他胸有成竹离开泛印银行。
天公作美,在去香港的航班上,李文正巧遇华商林绍良。在印尼,林绍良的财富和影响力都首屈一指。他是当时印尼政府授权的唯一丁香进口商,掌握着向烟厂分配丁香的权力,无异于手捏印尼丁香烟工业的命脉。对李文正来说,这是天赐的机缘。
一切从闲聊开始,从印尼经济的前瞻到政治动向,从泛印银行到未来开发银行的计划。李文正把建立清算中心的想法讲给林绍良听,并介绍自己的资历、能力和为此所做的准备。3个小时后,林绍良开口邀请李文正参与自己掌管的银行业务。林绍良的三家银行,李文正选了正在困境中的“中央亚细亚银行”(简称“中亚银行”)。
1988年,印尼金融业历史性的“PACTO 88条例”颁布施行,在这一时期,李文正让中亚银行的规模空前壮大。
在此之前,外资在印尼开设分行无需注入资本金,但他们倚靠国外总行的庞大资本,可以大额放贷。李文正认为这不公平,他以民族银行公会副主席及印尼工商总会副主席身份提议,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但前提是必须注入资本金,成立印尼法人资格的子公司。经过两年多的论证,“PACTO 88条例”出炉。结果大大出乎李文正预料,这一条例不但实行了开放政策,而且开放得更为彻底,允许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无限度开设分行。
李文正清楚这一政策并不完全正确,定会修改,但这机会对他来说千载难逢。他只用了一年时间,便让中亚银行的规模快速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