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香港。中国恒大集团(00033.HK)的中期业绩发布会,公司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没有出现。
如果许家印来了,面对与万科有关的问题,他可能会想起9年前的那段灰暗时光。据微博实名认证网友爆料,2008年第一次赴港IPO失败后,恒大资金链几近断裂,许家印曾登门向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求助,但王石拒绝了他。
时移世易,9年后的今天,王石正经历万科控制权危机,近一年的上下纾解后,王石的赢面似乎不大。而许家印已是七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包括新三板在内的A股及H股)。
一种猜想正在蔓延,万科会是许家印控制的第八家上市公司吗?就在8月,恒大两次从二级市场收购万科A(000002.SZ)股份,现在已是万科的第三大股东。这增加了万科控制权的变数,因为许家印不会是王石的“白武士”。此一役,恒大的同盟军还包括新世界集团和中渝置地,这两家公司的老板郑家纯和张松桥是许家印的牌友。
街头落魄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随着中国恒大的资产规模逼近万亿,许家印一脱草莽之气,交往者冠盖云集。他的朋友圈里,既有港商巨贾,也有互联网新贵。在很多人眼里,这位朋友圈的主人简直就是中国版的盖茨比,虽已富可敌国,但终究是草莽出身。2016年,中国恒大进入世界500强,在这个时刻,关于许家印的报道,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仍然是:他曾当过几天掏粪工人。
没有人知道,许家印是否介意这样的追溯,他正把自己“藏”起来。他如今有很多身份,如全国政协常委、最大的房地产公司老板、未来的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慈善家、丈夫和父亲,中国恒大总裁夏海钧劝记者:“要习惯许老板不出席公司半年业绩发布会,毕竟他的公务活动越来越多。”
滚雪球
9999.2亿元,在中国恒大的2016年半年业绩报告上,这个数字太引人注目,这家成立刚刚20年的民营企业,资产规模马上破万亿元。而就在几天前,100多年历史的招商局集团也宣布,加入万亿资产俱乐部。
各大房企2016年半年业绩对比
中国恒大是一个典型的滚雪球发展企业,前期很慢,后期越来越快。自1996年成立后的十年,恒大一直偏安广东一隅,在地产界籍籍无名。2006年,恒大才开始向二线城市扩张,2009年,恒大赴港IPO,并开始向三线城市拓展。当年,该公司的合约销售额不过303亿元,位居全国第六,而今年,恒大的合约销售目标为3000亿元。当然,对于资产规模数千亿的企业来说,取得绝对数字的增长很容易,但要实现高速增长很难,毕竟基数太大。然而,在今年的前6个月里,恒大的资产规模增长了32%。
对于以地产为主的企业来说,资产无非三块:土地、物业和现金。三者之间的流转和配合,又形成了企业资产运行,土地被开发成物业,物业销售出现金,现金流上再加码借贷,买更多的地,卖更多的房子。
截至6月30日,恒大的土地储备达到了1.86亿平方米,大概相当于4.5个北京东城区的面积,在建工程面积6855万平方米,在建项目379个,集团现金总额(包括现金及现金等值物以及受限制现金)为2120亿元。维持如此规模的企业并不轻松,同期恒大的借款总额为3813亿元,公司就像大象在跳舞,平衡很难掌握。
许家印需要一直强调短开发周期、高去化速度、强融资手段,以及有效的拿地策略。好在他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也从未强调匠人情怀,一切都讲究快快快。对于这个曾经的锻钢技术员,房子就像流水线产品,只要设定好品类,规模化生产,便和304钢、螺纹钢没什么区别。
夏海钧介绍,目前恒大的产品系列分为三块,恒大华府等高端项目,占比10%;恒大名都、恒大雅苑、恒大绿洲等中端项目,占比70%,另外还有20%为针对富裕阶层的旅游地产项目。在全国各地,同一品类的恒大项目看起来都差不多,因为它们的确是由一套图纸派生下来的。
30多年前,蛰伏舞阳钢铁厂期间,许家印已经表现出管理的天赋。当时,他为车间制定了“生产管理三百条”,提出以身体打开幅度为标准的考核办法,并且在热处理和厚板生产线之间组建调度中心,由他来进行监控和组织生产。这种军事化的管理风格和高度集中的管控模式,被延续到了恒大。许家印曾亲自起草了几万条公司规章制度,并自始至终将设计、采购和工程发包等集中在集团层面。夏海钧称,标准化和集中化运营,保证了恒大项目的快速复制,同时让项目成本较同类企业下降20%。
快速的扩张,简单的复制,让恒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地产企业,今年1-8月,恒大的权益销售额达到2237.5亿元,超过了万科。8月27-28日,恒大在全国7个项目同时开盘,两天内销售了70个亿。
然而,对于半年内资产规模增加超过2000亿元的中国恒大来说,快速销盘并不能完全解决它对资金的需求,它需要不断融资。融资有两种渠道,股权或债权,但恒大的净负债率已经达到92%,空间不大。与王石看淡控股权不同,许家印非常看重对公司的控制权,他与其夫人持有中国恒大的股份超过六成。
对于融资,许家印有另一种“玩法”,恒大可能是最喜欢永久资本工具的香港上市公司之一。仅2016年上半年,其永久资本工具权益便增加了402.65亿元,达到1160.02亿元,超过本公司股东应占权益2倍,永久资本工具持有人应占溢利也接近于本公司股东2倍。换句话说,许家印实际上在不断稀释自己的权益,但他不愿稀释表决权,让自己立于危墙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