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不分地域和国籍,从来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从30年多前的小平房起步,到如今公认的“商业教父”,对中国乃至亚洲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17日,柳传志接受了《联合早报》采访,从创业起步到发展,谈联想控股的未来。近期,柳传志还将作为连氏杰出访问学者赴新加坡,于10月20日发表题为“以联想为例谈中国企业的发展”的主题演讲,分享中国第一代“创客”的心得。
以下附《联合早报》原文:
(文/孟丹丹)
“蒙着打”起步的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历经30多年风雨而不衰。他在分享创业心得时说,企业没有足够大的能力时,就要适应环境,要在坚忍中变强变大。(林子恒摄)
“1984年,我们刚从研究所出来创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蒙着打,对经营一个企业的常识性的东西根本不懂,只能一步步试,有时候碰巧正好做对了,蒙对了。后来就慢慢开始想,开始总结,要有目标,要想着打。”
全球最大的电脑制造商——联想集团的创始人,被视为联想灵魂人物的柳传志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谈到早年的创业经历,坦言起步时是“蒙着打”。
1984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柳传志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10位“老伙伴们”拿着2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合4万新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下海”经商。
“20%是为改善生活,80%是想知道到底能够做点什么。”文革结束还不太久,改革开放刚起步,迫切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柳传志们在创业初期并不十分确定该做些什么。
80年代仍是中国物质匮乏的年代,倒买倒卖紧俏商品是快速致富的途径之一。为了积累原始资金,也为了改善生活,柳传志和他的研究员同事们加入了“倒爷”“板爷”(指用北京人力三轮车贩卖货物的人)的创业大军。与那些人一样,柳传志们也倒卖电子表、旱冰鞋、电视、电冰箱等稀缺物资。
然而知识分子出身的柳传志毕竟不是合格的“倒爷”,20万元最终被骗掉了14万。
擅长管理和战略的他从此开始为公司的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与草根创业者们不同,从科研机构走出来的柳传志们在技术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1985年,联想推出具有联想功能的汉卡,将英文操作系统译成中文输入。汉卡让联想挖到了第一桶金,联想这个品牌也由此诞生。
外向型和产业化
并作一步跨了
有着敏锐市场嗅觉和远大抱负的柳传志并不满足于此。他看到了电脑市场的蓝海,决定自己生产PC机(桌面电脑)。
“当时是计划经济,生产电脑需要首先取得生产批文,联想很小,也不是体制内的企业,不可能拿到生产批文,也没办法让人家相信你的潜在能力,所以当时我们只能选择绕道海外生产,然后才得到了认可,能够在国内生产电脑。”
于是,柳传志与同事转道香港注册公司,自行生产PC机,从而将“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跨了。”
曲线救企只是应对计划经济钳制的一种策略,小企业要想在当时混乱无序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还要有过人的勇气和智慧,有时甚至要踩在红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