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搞民企举步维艰
但不做改革的牺牲品
“创业初期,那时候中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很多法律法规不自洽。像联想这样的企业,当时要完全在很安全的地方走,其实是走不通的,基本上要踩在红线的边上。”
柳传志回忆说:“比如我们当时做电脑,有很多元器件要从国外进口,但当时国家由于外汇管制,外汇无法自由兑换,我们要到黑市上拿高价去买。这个过程本身就带有政策方面的风险,管理人员可管可不管。”
他进一步解释说:“当年,中国往何处去,特别是经济发展往何处去,并不是很清楚。到底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选择哪条路走,也不是很清楚。以前留下的政策、规定甚至法律,都是为计划经济制定的,像民营企业这种市场经济代表性的产物,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举步维艰。”
作为一位历经30多年风雨而长盛不衰的民营企业家,柳传志经常对外界说“不做改革的牺牲品”,“不说违心话,不说损害企业利益的话”。他对自己几句话的解读是,在企业没有足够大的能力时,就要适应环境,要在坚忍中变强变大。
他说:“我们是一个由小变大的企业。当年在企业很小的时候,确实受到很多不公正待遇。但企业逐渐成了一定规模,而且这些年国家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善,这种情况就很少遇到了。”
也正是由于柳传志非凡的智慧与勇气,联想从80年代一个作坊式的小公司发展到目前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块头。
2005年,联想集团以“蛇吞象”的气势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震惊全球;2013年,联想电脑销量跃居世界第一;2016年,联想控股在“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位列第四,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202;联想控股营业额超过3000亿元(600亿新元),员工达7万5000多人。
不过,随着PC制造业走下坡,仅靠单一的高科技风险会很大。
热衷投资现代农业
用互联网思维务农
柳传志其实早在2000年就未雨绸缪,将联想集团转向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柳传志也从此变身投资人。
在访谈中,这位已在资本市场浸淫多年的投资家,对金融生态圈、层级合伙人制以及创新消费等时下热点话题侃侃而谈。
他说,联想控股之所以将投资重点放在金融、医疗、农业食品和创新消费领域,是因为看好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衣食住行巨大的消费市场与空间。
在众多投资中,柳传志对现代农业情有独钟。他不仅派出了IT部门的得力干将,用互联网思维经营农业,还以自己的姓氏为猕猴桃冠名,称其为“柳桃”。
从一名体制内的科研人员,到一言九鼎的民营企业家,再到资本市场大鳄,柳传志的财富虽然远比不上新世纪崛起的IT首富们,也没有显赫职称,但他的故事与他的名字一样,都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传奇的一部分,他亲身参与的民营企业家发展历程,也持续地激励后代企业家。(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