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的人们,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14省一带一路实施方案成型
据统计,截至目前,重庆、上海、黑龙江、山西、湖北、福建、山东、江苏、四川、广东、陕西、江西、新疆、甘肃等省区市“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已经成型,或已按程序报送,或已正式对外发布。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上“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一带一路”的建设,正是中国在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国崛起不以损害别国的利益为代价。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战略对文化发展的意义何在?
“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消费需要广阔的市场,消费主体越广泛,文化的传播就越广泛,文化的影响力就越大,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
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发挥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同时也要求文化产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转型升级,进入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更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双核战略结合的重要载体,在实施“一带一路”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将发挥出突出的作用。
各省积极落实政策相应国家号召
2014年12月,黑龙江制定了《“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黑龙江省发改委表示,该省劳动力成本相对低,是通道沿线产业聚集的一大优势。
陕西相关人士表示,康市拥有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优势;延安和榆林两市拥有雄厚的煤炭、油气等资源以及较强的生产能力,具有将来参与到西部开发的能源优势。
今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工作会议,指出要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这亦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提出的要求。
上海将巩固传统市场优势,大力拓展新兴市场。鼓励优势领域企业把握商机,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
江西方案重点强调要充分发挥江西省资源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特色,努力把江西省建设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内陆战略通道、内陆开放合作高地、生态文明国际合作重要平台。
近日在台北举办的“两岸和平创富论坛”上,两岸与会人士聚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建设,纷纷提出两岸提升经贸合作的愿景。大陆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完全能够提供两岸产业合作发展的空间。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大陆每年进口芯片两千多亿美元,其中从台湾进口六百多亿美元,台湾企业还远不能满足大陆市场的需求,两岸合作开发空间还很大。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看新丝绸之路如何演绎?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8-23 19:43:32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降准预期依然强烈 用数据说话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