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案剖析>深度调查>

注册制年内推出希望渺茫?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8-23 19:42:47
  前期市场大跌带来新课题,《证券法》修订草案截至目前尚未进行公开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会议亦无相关审议内容。这意味着证券法修订二读将继续延后,下两次审议的时间窗口为今年10月、12月,注册制年内推出希望渺茫。

  目前来看,注册制的雏形已经显现

  4月20日至24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证券法》修订草案(下称“草案”),虽然还没能看到草案全貌,但还是透露出一些信息。

  草案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强化信息披露,强调发行市场化,鼓励创业创新;注册制暂时针对股票发行,债券等其他证券仍然适用核准制;放松申请上市企业的盈利条件,由交易所审核申请文件,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强调事后监管,加大对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6月12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证监法网专项执法行动已经集中部署四批案件,自4月24日至今,证监会已深入推进的案件多达50起。有消息称,证监会部署“证监法网”行动一方面旨在当前颇为活跃的二级市场环境下,向各方参与者提示合规红线,同时也与今年IPO发行提速、注册制改革预期的临近有密切关系。

  注册制会在明年逐步推出

  申万宏源分析师林瑾认为,按正常进度,证券法修订草案初审之后,需要征求意见并总结,最快于今年8月进行二审,10月份完成三审,最快于今年第四季度实施。之前,中国证监会已为平稳过渡注册进行各项准备,近年多次对新股发行制度的进行完善,包括不断加强的信息披露质量,强化各项监管措施等等。可以预期,未来注册制的正式推出将与新版证券法“无缝对接”,基本可以实现新版证券法一落地,注册制即可实施。

  国泰君安则预测,注册制会在明年逐步推出,且不会整个市场全面推行,更大的可能是创业板进行分层,形成一个新的板块推行注册制。

  注册制后IPO门槛面临的几种可能

  “注册制真正的实行可能是预计在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年初。”深交所副总经理金立扬在举行的达晨2015经济论坛论坛上表示。

  金立扬认为,虽然注册制还没有正式启动,但是现在整个IPO的审核已经在发生一些变化,已经是越来越往注册制靠近了。金立扬所言变化主要为,发行上市的节奏在加快、IPO审核通过率在提高、审核公开性增强、监管力度在加大。“看起来虽然注册制还没有完全实施,但是很多注册制希望能够取得的一些进展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这些进展也使我们对未来的注册制是个什么样,能够看到一些东西。”金立扬说。

  金立扬认为,注册制推出后,在IPO发行门槛方面,可能面临几种可能,第一种,彻底取消上市门槛;第二种,转为披露要求,比如有关联交易只要披露清楚,让投资者知道与判断,便是公平的;第三种,IPO发行门槛继续存在,只是纳入交易所的上市门槛,因为大家都知道,虽然发行可以没有条件,但上市一定是有条件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上市的时候对企业规模没有任何要求。所以有些门槛可能会转为上市门槛,但是具体可以看具体的规则,总的方向是往信息披露的方向走,往放松管制的方向走。

  另外,注册制推出后,将实行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不对企业的资产质量和投资价值进行判断和背书。信息披露在招股说明书中的齐备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

  推出注册制,势必会影响股市

  推出注册制,让中国资本市场更加市朝,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股市泡沫。因为注册制一旦推出,那些市盈率过高的公司将会受到重挫,特别是像之前因为在线教育概念而爆炒的“全通教育”这样的股票。

  面对注册制,壳公司的市值将不再那么值钱,从50亿退回到20亿,甚至10亿。面对这样的冲击,最受伤害的一定是投资者,而在这么多中国投资者中,受伤最多的是80%的散户,这对于散户主导的中国股市来说,其实是致命的。

  注册制推出之前应该取消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的审批流程。自去年开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程序虽然已经简化,比如“取消对不构成借壳上市的重大购买等行为的审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行并联式审批”,这些改变确实极大地缩短了并购重组的实施时间,但并购重组依然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审批制约。

  只有让上市公司通过重组,让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那些高市盈率的公司以及价值虚高的壳公司才能实现着陆,不再出现无故的大幅震荡,重新找到市场价值所在。

  所以在注册制推出之前,先让现有的上市公司进行市朝的重组兼并。为了保护股东利益或防止大股东输送利益,可以采用全体股东2/3的表决方案,只要全体股东2/3通过重组方案,无需证监会进行批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中国股市的硬伤逐步缓解并痊愈,为注册制的实施做好铺垫准备。

  中国股市的治理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具体的制度建设顺序则需要细致的考量。中国牛市并没有结束,未来也会有许多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里获得发展所需的融资。投资者不必过度悲观,现在是中国股市走向成熟的一次考验。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