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税法正式列入中国立法规划
近期,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最新调整过的立法,新增房地产税法在内的34项立法任务,这意味着房地产税立法有望提速。
房产税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这种以房产为征税对象,在保有环节向产权人征收的税种,属于财产税的范畴,被许多国家作为调节贫富差距、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但事实上,房产税在中国并非是新名词。早在1986年,中国国务院就颁布了房产税暂行条例,但这个条例规定,对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纳房产税。
20多年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房产价值大幅提升,房产成为中国人个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房产还成了一些人的生财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曾说:“房产税增加了持有成本,会使投机性购房者减少囤房数量,住房供给量会有所增加,从而有可能会减轻房价上涨压力。”
有媒体报道称,此次房地产税立法的初稿已经完成,相关部门正在等着进一步完善、落地。据了解,本次房地产税立法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拟在房地产相关税费负担总体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保有环节税负,降低建设、交易环节税费负担。
或最快2017年通过?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表示,“人大会成立起草小组开始起草,中间还要经过多轮意见征询,草案通过后还要征求公众意见。立法过程非常严谨,最快也要两三年。有专家说2017年出台,这是个比较乐观的估计,也许会更久。并且,立法后也不意味着会马上开征”。
“与房产税不同,房地产税涉及的税种包括了房地产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等。因此,当前提及房地产税改革意味着这是一个综合性改革。”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房地产税作为未来地方重要税种,在地方组织收入和调节财富分配、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开征势在必行。但同时也要看到,未来开征之路会比较漫长,包括立法还需要很多工作,有必要尽早启动,为开征做好准备。
房地产税落地为哪般
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多次透露过房地产税改革的初衷,是调节贫富差距,而不是调控房价,并且第二套房应从轻征收。按照这个目的,上述征税的规定显然不符合房地产税改的初衷,在实际中也缺乏操作的可行性。
“房地产税”是以一个新税种的面貌出现,在《立法法》的要求下,税收法定原则应贯彻实施,因此,近期讨论的基点都应是房地产税的立法改革,只有进入立法的轨道,相关改革才会名正言顺。
房地产税会不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重庆、上海开征房产税的试点情况,也为这个答案提供一定佐证。从实施方案看,在上海,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少于60平方米的,给予免税;在重庆,纳税人在房产税征收施行前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免税面积为180平方米;新购的独栋商品住宅、高档住房,免税面积为100平方米。这些规定,实际上将大部分的老百姓“排除”出了缴税群体。因此也有一种观点:谨慎选择房源,控制人均住房面积将会是应对房地产税的手段之一。
据媒体披露,已率先开征房产税的重庆和上海两市,试点了4年多,根本无力阻止房价不断上涨的步伐;因为房价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房产税对房价调控作用有限,且对地方政府税收贡献不大。显然,在当前各地商品房库存规模较大,全国层面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房地产税出台对房价总体走势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指望靠房地产税抑制房价上涨的愿望恐将落空。即便如此,民众对开征房地产税仍存不少疑惑和担忧。
这个“税”要怎么收
上海跟重庆的试点方案,也透露出当时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思路。根据我国国情及两市试点方案,未来全国范围的房地产税,很可能设定人均免征面积,30平方米至60平方米之间的可能性较大。当前我国城镇地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3平方米左右,而以前相关部门制定的小康生活人均住宅面积为35平方米。因此,人均30平方米至40平方米,应属基本居住面积。在此基础上,免征面积增加10平方米至20平方米,也可以理解。如此,则普通民众不必担心自己的基本住房被征税。
对拥有两套住宅的家庭,人均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视为奢侈型住宅消费,每年按市场评估价征收1%到3%的房产税,且没有减除额;家庭第三套住房,每年征收4%到5%的房产税,且没有减除额;家庭第四套住房及以上住宅,每年征收10%的房产税,且没有减除额;取消原《房产税暂行条例》有关个人住宅可按租金收入12%交房产税的规定;所有商业房产,每年按租金收入的12%交房产税;家庭仅有的一套住宅,免征房产税。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房地产税虽然在路上,但是一时半会还出不来。理由一:经济下行,必须靠房地产拉动。理由二:顶层设计尚未完成。理由三:各方面技术问题尚未解决。理由四:征收是最后的难点。
房地产税对焦2017 立法为哪般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8-19 19:13:28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本土品牌的崛起和强势让中国不再那么好混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