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企业研究>焦点动态>

能打拼亦能主内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6-18 15:06:17

  在自然界中, 生物种群之间除竞争食物和空间资源外, 还有一种直接的对抗关系, 即一种生物吃掉另一种生物的捕食作用。生物界的捕食是指某种生物消耗另一种其他生物活体的全部或部分身体,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的现象。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捕食者觅食和选择猎物的行为是动物的最基本的捕食行为,动物的捕食行为包括对猎物的搜寻、捕获、处理和进食四个方面,影响捕食收益的因素包括:猎物的含能值、搜寻猎物的时间、处理猎物的时间。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即所谓的“最佳摄食”问题。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捕食者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捕食策略。这些捕食策略对于研究企业间的关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生态学家通过对捕食者行为的研究,总结出了食谱宽度模型。

  设E为捕食者现有食谱中食物的平均能量含量,h为食物的平均处理时间,s为食物的平均搜寻时间。当捕食者遇到了食物i时,有Ei为第i种食物的能量含量,hi为处理食物的时间,则Ei/hi为第i种食物的获得程度,即单位处理时间可获得的能量。如果捕食者决定吃它,其能量摄入率的期望值为Ei/hi;如果捕食者决定放弃它而去寻找价值更高的食物,可以推测它将大约再搜寻s时间,然后再花h时间处理它,这样,总的时间为s+h,因而其决定放弃食物的期望能量摄入率为E/(s+h)。显然,捕食的最优觅食对策应该选择吃食物i的条件是:

  Ei/hi≥E/(s+h)

  因此,如果上述条件得到满足,捕食者将不断地拓宽其食谱,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总能量摄入率,E/(s+h)。

  依据该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任何捕食者都不捕食不利的猎物,不论该猎物的可获得性有多大;②搜索精明的捕食动物应当是泛化者,否则它们将有花费长时间搜索猎物的不利;③处理精明的捕食者一定是专化者,由此有利于减少处理猎物的时间;④高生产力的环境有利于专化者,因为搜索更为容易,而非高生产力的环境则有利于泛化者。

  自然界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对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启示:

  1.“精明捕食假说”与企业间的合作

  按照生态学的逻辑,捕食者发展了最有效的捕食对策,猎物发展了最有效的反捕对策,那么,最有效的捕食对策为什么没能导致猎物的灭绝?反过来讲,最有效的反捕为什么没有让捕食者全部饿死?

  在一个由精明捕食者组成的种群中,如果出现了一个欺骗者,它就会吃掉比它“合理分享的一份食物”更多一些的食物,结果,欺骗者就会因欺骗行为而得到好处,它们传给未来世代的基因也就会比老实的精明个体更多一些,这将导致种群内的欺骗者越来越多,其结果是所有精明者的利益均受到影响。于是,在一些动物中,个体通常是占有领域而排他性地独占一部分资源,并会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不是为了种群的利益)而节省食物资源和不进行过捕,因此成为精明的捕食者。观察和研究表明: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能够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对猎物不造成过捕。

  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精明的捕食者,以便避免由于过度利用资源和过度竞争而使自身灭绝。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企业,特别是新组织形式的虚拟企业的合作现象是一个充分的例证。在经济学的视野中,合作双方是否有诚意或有多大的诚意并非单纯的人性问题,而是一个成本问题。对“囚徒困境”模型的分析表明,个体理性的冲突造成了集体的非理性,合作一般是不可能的。但处于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寻求合作,其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在于合作能带来利益。特别是对于像虚拟企业这样的组织形式。由企业形式的性质所决定,虚拟企业队伍中的成员,必须以互相信任的方式行动,如果没有相互信任,所有成员的利益均无从保证,也就没有个体企业的成功和获益。同时,顾客也不会同其开展业务。

  以下就形成机制对企业特别是虚拟企业的合作行为进行分析。

  企业合作行为的产生是博弈的结果。在单次博弈中,参与人总有动力使自己偷懒,让别人努力工作。当双方参与人都持有这一观点时,均衡结果将是非合作。而在重复博弈中,特别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因为想获得长期的合作利益而在开始时树立一个合作的形象(使对方认为自己是喜欢合作的),即使其在本质上不是合作性的,所以,合作成为均衡解。重复博弈理论认为,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企业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会约束自身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建立合作的信誉。现代生态环境下的企业在其组织生命周期内,都需要与外部合作,合作网络也相对固定,这样,某一企业在一次具体的合作过程中采取偷懒的做法,会获得暂时的利益,但其也同时在网络中暴露了不合作的面目,从而降低了其在下一个项目中与其他企业合作而获得长期利益的可能性。因此,按照声誉模型,单个企业会基于其理性的判断树立合作的声誉,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生态环境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即虚拟企业的合作行为实际上是企业基于个体理性判断基础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2.“超前进化假说”与“小的是美好的”

  猎物的超前进化假说认为,稳定的捕食者——猎物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猎物总是比捕食者超前一步进化。 “Life-dinner”原理讲的是:兔子比狐狸跑得快是因为兔子快跑是为了活命,而狐狸快跑是为了获得一餐。狐狸的一次捕食失败并不构成对其生殖的影响,而兔子如果在一次与狐狸的快跑竞赛中落后就会丢掉性命,绝不会再有生殖的可能性。显然,快跑的进化压力兔子大于狐狸。所以,在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中,猎物总是超前一步适应。再者,猎物之所以比捕食者超前一步进化,还因为通常情况下,猎物的世代传递期比捕食者物种要短,因此,进化速度也相对更快。这一假说可以用于解释中小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优势所在。日本曾有一管理实践者提出“我的企业分家”的理论,并运用于实践操作。其基本观点为:企业过大如同一大型动物,消耗高、占用多、行动不便。也曾有美国学者专门研究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发展条件,论述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再以目前广泛流行的企业“业务归核”和“业务外包”而言,道理是相同的。依据传统的企业理论,企业的边界(规模)取决于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达,降低企业交易费用的同时,更以专业的水准替代原有一体化经营背景下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从而使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内在动力逐步弱化,企业由追求规模成长向追求以核心业务见长转变。而企业经营业务的“归核化”,在某种意义上正反映和暗合了“小的是美好的”这一思想。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职业资格改革的难点与重点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