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企业研究>焦点动态>

要有大局观的经营理念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6-18 15:05:21

  在近年的执行力引进、讨论、研究后,汪中求先生一本《细节决定成败》成了2004年经管类的畅销书,随即诱发了对细节的大讨论,汪先生在各城市的“布道”也忙得需要用小时来计算了。似乎细节问题一解决,则万事无忧。

  为扑灭这场燎原烈火抑或是点燃其他,号称“中国企业战略导师”的“实战派经济学家”、“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专家”的何学林大师,推出新著《战略决定成败--细节主义缓期执行》。紧接着温元凯等著名人士也开始了对细节主义的“当头棒喝”,一场“战略”和“细节”对成败的决定权之争,伴随着2005年的开始拉开了序幕。何先生更是设下擂台,要与“细节决定成败论”者决一雌雄。

  思考双方的观点,不禁想起小时候常听大人说的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吃饱最后一口饭时,突然后悔了:要知道这口饭就能吃饱,我只吃这一口多好啊,前面的饭就不用白吃了!把为了维持生命决定要吃饭比作“战略”,那么不注意营养搭配,一口一口地吃这些“细节”,怎么达到维持生命的目的?同样,不管吃饭的目的是什么,只为吃饭而吃饭,不撑死也得大大地超重。当人们只重视吃饱的最后一口饭时,“战略”和“细节”就都不存在了。

  赵本山在元宵晚会上出了个脑筋急转弯:出门时,地上有两张钱,一张伍拾的,一张壹佰的,你捡哪一张?在冯巩和主持人愕然之时,赵本山说出了简单的答案:两张都捡。战略决定成败论者高喊:“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见罗建幸《娃哈哈进军童装业之战略反思》)!”这句话本人在许多咨询公司的墙上见到过。汪先生则不容置疑地宣称:“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双方似乎要给人一种感觉:正确的事总也干不好,而干好的就不可能是正确的事。“伍拾的”和“壹佰的”只能捡一张——某些人天生就不会正确地把正确的事干好。

  乌龟和兔子赛跑时,兔子一定要睡觉,而且必须是终点前睡,绝不容许跑到终点后再睡。早早地跑到终点,倒头大睡,这种大好事好像不可能,也不合乎某些人的逻辑。舞台上人物一出现就必须让观众看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蛋。好人绝不能干坏事,坏蛋也干不出什么好事。依此逻辑,兔子永远跑不过乌龟。活生生的人消失了,这个世界上除了神就是鬼。

  汪先生“一贯倡导花大力气做小事,把小事做细。”这让人想起“铁杵磨针”的典故,试想一下:当时铁是稀缺资源,把铁杵磨成针是不是太浪费了?再说,如果磨针是为了做棉衣,不等磨成,人该冻死了吧?为什么不能找铁匠换一大把针,省力省功,皆大欢喜呢?

  何先生则认为:“战略性错误是不能犯的,一个战略性错误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全军覆没,整个人生一败涂地,而且永无东山再起之日。大失误是战略,小失误是细节,战略错了回天无力,细节错了还有改进的余地。”那么,2004年年末中国最大的食用植物油生产厂家“金龙鱼”因宣传“1:1:1”栽了个大跟头,“巨能钙”因“双氧水残留”趴下了,至今还看不到站起来的迹象。这两个诱因是“战略”还是“细节”?再说,众所周知的,导致三株全线溃败的原因也可以认为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又是“战略”还是“细节”? 汪先生提倡"杀鸡须用牛刀,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似乎有些鼓吹“事倍功半”的意思,用牛刀杀鸡,专业工具不对路,事情能干好吗?我们能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恰到好处地把事情做好?

  何先生大声疾呼:“如果说细节主义教化员工有功,那么它的潜在危害则大矣!它会像鸦片一样麻痹整个企业上上下下的战略神经,使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倒掉,还在细节上找原因。”那么请问何先生再伟大的“战略”,不好好地去干,怎么落到实处?都拿着自己划的图纸侃侃而谈,谁盖房子? 何先生说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成功也往往只属于少数人。如果大部分人认同的东西是对的,是真理,那么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应该是成功者,可为什么成功者却始终只有少数呢?”又说:“那么战略是不是很复杂、很高深莫测的呢?战略有没有简单易行的规律可循呢?笔者提出了21个显而易见的战略问题,这是在总结中外无数企业成败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略问题,并以大量中外企业成败的案例为证。一个人或一家企业如果遵循了这些战略,将事半功倍,人生将会取得辉煌成就,企业将长盛不衰;而如果违背这些战略,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也可能终其一身碌碌无为,企业则必将走向灭亡。”先不管一个正常的人有“总结中外无数企业成败案例”的能力否?试问:如果大家都照着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诀去做,事半功倍地取得辉煌成就,那么,成功者不就不会是“始终只有少数”了吗?

  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写了一首禅诗《晓秋》:白鹭立雪 愚人看鹭 聪者观雪 智者见白。同样的场面落在不同的人眼里却出现了不同的景色,此情此景令人深思。位置确定立场,立场限定角度,角度决定了看到的景色。由此想来,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群(大到民族,小到行业、团体)乃至个人,在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等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长期制约、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看问题的习惯,这便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基本形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及态度。这场争论说到底是一场思维方式之争:二元思维造成某些人非此即彼的习惯,可除了黑、白,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及无数的中间色,才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非黑即白地钻牛角尖没有任何益处。

  看看我们墙上的标语:政治思想第一、安全第一、利润第一、服务第一、生产第一、顾客至上......但现实中却是信仰危机、事故连连、利润下滑、投诉不断、客户丢失......。这些所谓第一只是强调某一方面,挤压但不排斥其它方面,而今的“细节”和“战略”之争,不但排斥其他,连参战双方也要拼个你死我活。现在各方坚持认为只有自己“摸”到的才是对的,却让人看到了盲人摸象的时尚版。事实是:吃饱了的最后一口饭前,哪一口饭都不能产生“饱了”的结果,少吃哪一口都不可能饱,要吃饱就必须把每一口饭都吃进去,包括最后一口。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不可以说:战略错了会败,细节错了也会败;单纯的战略对了难以成,单纯的细节对了也成不了。只有战略和细节都正确才可能成功,因而把成、败当成一个概念本身就犯了概念界定的低级错误。因为能决定"败"的并不一定能决定“成”,“成”和“败”并不等值,“成”是集腋成裘的系统累加结果,而“败”则可能是坏了一锅汤的那颗老鼠屎所致。汪先生也不小心引用比尔马瑞特的话做出了和自己结论不同的解释:“差错发生在细节,成功取决于系统”。何先生自己设问:"中国企业纷纷而倒下,'各领风骚三、五年',为什么'长不大'?"然后自答:" 错误的战略导致一代中国企业全军覆没。"你方唱罢我登场是舞台的规矩,你老在台上耗着别人怎么表演?这解释为"全军覆没"恐怕只是何先生一相情愿的呓语吧!不然为什么,汪先生还没唱完,何先生就粉墨登场了呢?所谓“颠覆了传统的战略观念”到底什么是传统的战略观念?是颠覆还是恢复?

  在此,给诸位大师提个醒儿,还是毛主席说的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才是成功的保障!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企业海外扩张 缺乏会计人才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