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以来,房地产业一直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由于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出严控房价过快上涨的强烈信号,被指“房地产泡沫”最严重的上海首先施以重拳,大幅提高二手房交易税赋:个人购买上海市行政区域内普通住房不满一年转售的,销售时按销售价减去购入原价后差额的5%税率征收营业税,按应缴纳的营业税税额计算征收7%的城建税、3%的教育费附加和1%的河道整治费。有专家指出,新增税赋旨在提高炒房者的成本。
电甫闪,雷已鸣,央行决定从3月17日起,提高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如果说上海的举措还是一种局部行为,则央行此举已经清楚地表明,中央已对房价上涨忍无可忍。
实际上,这些举措已酝酿良久。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最关心的是宏观调控,而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了房地产:一是在2005年中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二是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中,将房地产市场列为整顿和规范的对象。
房地产业的风吹草动势必引起非同一般的关注。一方面,在消费升级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个市场的参与者几乎包括所有的城市居民,庞大的需求带有饥渴的特征;另一方面,房地产又有别于普通商品,需求的刚性与土地资源供应的刚性使得宏观调控难度极大。央行负责人也公开表示,仅凭加息很难遏止房价上涨。一些媒体甚至担心,加息会加重普通购房者的负担。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毕竟利息是要购房者负担的,但温和加息能够有效干预需求并进而平抑房价吗?这难免会令人联想起九十年代初,为了遏制需求过热,曾经针对彩电开征30%的消费税。但是真正令彩电价格降温的原因依然是供给的大幅度增长。作为行业来说,房地产与彩电的特点固然不同,但作为产品价格来说却别无二致,从根本上来讲,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稳定价格有赖消化巨大的需求,这个过程可能是长期的,甚至是二、三十年。
判断房价泡沫多寡可以引入一个概念,就是房价租价比。房价可以体现投资与居住双重需求,而租价更能反映真实的居住需求。以此为依据来作简单判断,房地产泡沫是局部的。烂尾工程随处可见的惨痛经历并不久远,但比较而言,现在房地产热浪显然是建立在庞大而真实的需求之上的。
据说,2004年的中国大陆百名富豪榜中,有47位投资房地产,这很可以印证房地产行业的繁荣程度和利润制造能力。可以预言,房地产业依然可以长期地享受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