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相关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实施一系列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消费品市场规模迈上新台阶,商品销售结构升级换代,城乡和地区结构继续改善,新兴业态突飞猛进,消费品市场保持了较快稳定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首次超过30万亿元
十八大以来确立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给国内市场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国内市场经历了平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2年突破20万亿元之后,2015年又跃上30万亿元大关,消费品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消费品市场规模从10万亿元到20万亿元,用了4年的时间;而从20万亿元到30万亿元,只用了3年时间。2013-2015年年均增长12.0%,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增速3.8个百分点。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强劲,购销活跃,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二、商品销售结构升级换代,发展型享受型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伴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商品供应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商品质量明显提高,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商品由以基本生活品为主到以发展、享受型消费品为主,消费结构由衣、食消费向住、行消费转移,步入快速转型期。2013-2015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年均增长11.6%,通讯器材类商品年均增长27.4%,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计算机及配套产品包括在此类)年均增长12.9%,金银珠宝类商品年均增长10.5%,均高于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年均9.6%的增速。
在消费品市场中占比较大的汽车类商品年均增长7.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11.1%提高至2015年的12%。截至2015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1.72亿辆,其中私家车总量超过1.44亿辆,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1辆私家车。
三、乡村商品销售增长快于城镇,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
我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依托于互联网金融的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2013-2015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13.2%提高到2015年的13.9%。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速度和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区域市场呈现出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1.3%、12.5%和12.3%,中、西部地区分别比东部地区高1.2和1.0个百分点;2015年,中、西部地区零售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5.7%和18.4%,分别比2012年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
四、新兴业态高速发展,市场销售主体增加较快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国家对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15年底,全国网民规模达到6.9亿人,比2012年增长22%,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高到50.3%。2015年,全国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0.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10%。另外,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如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大量出现和完善发展是国内市场供给端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成为了消费市场的新亮点。同时,体验类消费逐渐增多,各类体验店层出不穷。这些供给方式的不断创新,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有效支撑。
十八大以来,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商业网点遍及城乡。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达到18.2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182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30.8%和19.9%,年均增速分别为14.4%和9.5%;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4.6万个,比2012年增长12.4%,年均增长6.0%。另外,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2012-2014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都保持在5000个以上,消费品交易市场蓬勃发展。2014年,营业面积为3.0亿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6.0%;成交额为10万亿元,增长7.8%。
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 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规模持续增大,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快速成长,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结构进一步优化,对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新引擎。
一、服务业跃居第一大产业,发展动力仍在积聚
(一)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法人单位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41567亿元,2013-2015年均增长8.1%,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出0.8个百分点。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5.5%,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上升至50.5%,服务业已擎起国民经济半边天。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服务业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2013、2014年,我国服务业法人单位分别为808万户和968万户,分别增长11.8%和19.8%。2015年,我国新登记注册服务业企业[1]358万户,增长24.5%,占全部新登记企业总数的80.6%。
(二)服务业从业人员稳步增加,成为吸纳就业的主阵地。2013-2015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5.8%,比全部就业人员年均增长高出5.5个百分点。2015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42.4%,比2012年末提高6.3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出14.0和13.2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拉动社会就业总量上升的主要力量。
(三)税费成本下降激发市场活力,服务业领跑税收增长。2015年,全国税务部门110604亿元税收收入(已减出口退税)中,服务业税收占比达54.8%,比2012年提高4.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新增税收的贡献高达80%。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税收收入分别增长19.0%、21.2%、23.8%和13.0%。
(四)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吸引外资能力增强。2013-2015年,服务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36932亿元,年均增长15.9%。2015年,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6.6%,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从实际使用外资情况来看[2],2015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达到772亿美元,2013-2015年均增长12.8%,远高于全部实际使用外资年均4.2%的增长速度。
(五)服务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13-2015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3]年均增长14.9%。2014年,服务贸易世界排名首次超过德国跃居第二位。2015年,服务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130亿美元。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出口、广告服务出口、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分别增长25.0%、13.6%、37.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