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在斯坦福的那场著名演讲中提到,人生某种意义上就是Connecting the ots,里德学院旁听的美术课程给了乔布斯对美的品味,这影响了他日后创办公司对于产品风格的把握。而一些贵人,同样也如同Dots,对一个人的影响甚至是连续的,演进的。
那么,马云作为一个中国传奇式的成功人物,“贵人相助”因素有多大呢?
现在回顾马云的到目前的一生,简直是个bug的存在,因为他的一生遇到了太多太多的贵人。当然有些贵人,是他具备一定量级影响力之后找上门来的,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另外一些贵人的出现,则和马云自身的交际天赋,尝试探索的本性有关。
马云在15岁时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Ken Morley。一位刚刚退休的澳大利亚电气工程师,在1970年加入澳中友好协会,这几年他携家人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在一次杭州之行,他们遇到了在西湖边找外国人搭讪学英语的马云。Ken的儿子和马云大概同龄,两人玩的很是开心(右边的男孩就是肯的儿子,当时的中国还比较封闭,外籍人士来华需要在胸口挂上类似“通行证”的证件,以备查验)。
就这样,马云和这家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后的岁月里,马云时常和对方用信件联络,Ken让马云用一张大的信纸写,并四周留白以方便修改,附着复印件寄回,这样更好提高马云的英语水平。后来Ken一家也多次造访杭州,马云多次负责接待:
五年之后,两人都长大了。
在同年,马云在经历三次高考之后,于1984年考入杭州师范学院。在大一暑假受到Ken的邀请,去澳大利亚回访。为了促成马云的这次旅行,Ken颇费周折:他去纽卡斯尔市政府,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电报说明情况。但这段经历对马云的三观塑造有莫大的帮助。首先,这个过程极为艰辛。马云一个人去了北京,在一个地下旅馆呆了一周,申请了7次,才软磨硬泡拿到了签证;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的物质精神文明让年轻的马云备受冲击,这次澳大利亚之行重塑了马云的三观:
可以说,马云从最初的定位就是一个国际级别人物。这在他15岁时就已埋下伏笔,不要忘了,当时的国情是怎样的封闭。马云的人生在1983年遭遇了最低谷,第二次高考失败后,他一度以蹬三轮送书度日,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个贵人——路遥。
这本励志小说教父级的人物的一本《人生》又重燃了马云的斗志,他毅然决然地继续复读,准备参加第三次高考。马云的第三次高考其实有点半工半读性质,一边打工一边复习。马云这脑子确实不是读书的料,之后他多次承认了这一点,最后一年也异常煎熬好几次想要放弃。同在这个时刻,马云又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三个贵人: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
此人比马云大了10岁,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上山下乡耽误了五年,后来恢复高考屡试不中,只好先参加工作,伺机靠铁饭碗。当时两人都租住在浙江文联的一栋宿舍楼上,钟睒睒住在马云的楼上。每次夜幕降临,两人一同下班回来,相互作别,同时两扇窗户亮起了灯光,直到深夜。
就在马云快坚持不住的时候,楼上却传来了捷报。钟睒睒终于在而立之年考入报社,成为了《浙江日报》的一名记者。这给了马云一个很大的刺激,这时候离高考只有几个月了,楼上的事迹让他再次鼓足勇气坚持下去。
可以说,路遥和钟睒睒都是马云在同一阶段遇到的两位贵人——一个是鸡汤、另一个是鸡血,正是这两针强心剂,才让马云走完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步,然后鬼使神差考进入了杭师院。
虽然在说浙大是三本流行的知乎,杭师院简直连五本都算不上,但对于马云个人而言却有着非常的意义。杭师院虽然不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却是最适合马云的大学。杭师大之于马云,相当于井冈山之于毛泽东,围绕这个中心,马云展开的是极为复杂的人际运作。
大学里,马云交友广泛,成了杭州学联主席,其中的人脉在十几年后仍然起作用。但最为重要的贵人,莫过于他的妻子张瑛,浙江嵊州人,和祖籍嵊州的马云是真正意义上的老乡。两人一见如故,风雨数十载。从妻子兼同事到后来的妻子兼创业合伙人,张瑛对马云而言绝对是贤内助,在其早期更是帮手。譬如在外经贸部外聘时期,杨致远访华游长城,都是由马云和张瑛全程陪同的。
阿里巴巴创业早期,在湖畔花园的公寓,张瑛充当的是秘书和场记的角色。在阿里的早期纪录片中,你可以看到她总是坐在最外围,不动声色地看着慷慨激昂的马云,拿着笔记本不停地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