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之后的马云,在杭州电子工学院当了七年的老师,这对于爱折腾的马云来说似乎是反常的。原因是,杭师院的一个领导把学校唯一去大学教书的名额给了马云,要求马云必须在那里呆满七年——这七年“有期徒刑”自然没那么容易熬过去。从1988年到1995年,正是中国市场经济确立,改革浪潮波澜壮阔的几年。92年海南房地产热,有人开一个月八千的天价让马云去那边做翻译,也有人找马云去发其他大财,却都因为“刑期”未满不得不放弃。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命运就是如此不可测,失去了那些发大财的机会,上天却给马云指派了一个贵人,正是这个贵人,让马云赚到了发之前100次大财都赚不到的钱,因为正是他将马云引入了互联网世界。
原来,在1994年,杭州电子工学院来了一个叫Bill Aho的外教,来自西雅图。那时候的美国早已进入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二波浪潮,而中国还处在互联网来临前的黑暗之中,软件之都的Bill自然是当仁不让地跟马云介绍互联网,马云听得很激动。非常巧合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马云正好得到了一次去美国访问的机会,这是另一条线索,暂且不表。总之是马云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虎口脱险,在赌博机上赢了600美元之后,匆匆赶往西雅图,和Bill会面,两人之前约定过来美国一定要让马云见识一下互联网。
之后的故事就不说了,马云第一次接触电脑和互联网,Bill的一个亲戚当时在美国开了一家小型的互联网广告公司,实际上马云的第一次互联网商业活动的合伙人就是和这家公司——给中国的公司做网页,2万人民币,美方拿12000,马云拿8000……不过精明的马云不久后找到了大陆方面会做网页的人,就一脚把这个合伙人给踢开了。
马云做中国黄页半年左右,马云转变思路还是要借势,于是转向给政府做宣传。1995年7月,中国黄页为浙江省外宣办做了一个网站,在网上宣传浙江的经济文化,美其名曰“金鸽工程”。
马云之后在全国互联网界打开名声,则是依靠了后面两位贵人,一位是《人民日报》未来发展局局长谷家旺。由于谷家旺有过留洋经历并对互联网也有些了解,所以给了他一次向高级别领导做互联网介绍的机会。马云当时的心情很紧张,不是因为怯场,而是因为太激动了。演讲结束后,一位领导走了过来,握着马云的手说:“你讲得真好。我们明天就打报告给中央,让《人民日报》上网。”
终于,马云用半年时间把《人民日报》搬上了网络。《人民日报》上网之后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而另一位贵人则是马云的杭州老乡樊馨蔓,也就是导演张纪中的老婆,时任央视的节目编导。她跟拍了马云整整一天,做了一个叫做《书生马云》的纪录片,这是一个全国曝光的机会。马云也借此机会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自我公关。
创业团队方面,马云遇到最重要的贵人便是阿里的原3号员工孙彤宇。
马云对于具体的业务能力并不擅长,而此人一手负责淘宝的初创业务,为击退ebay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马云是毛泽东的话,孙的地位可以用林彪来类比。但由于功高盖主,被马云杯酒释兵权,但其夫人彭蕾,现在依旧是目前阿里的高管之一,负责着阿里巴巴目前最为核心的金融业务。
在这之后的蔡崇信、孙正义等人,一方面由于做到一定位置,遇到也是顺理成章,缺乏偶然的戏剧性;另一方面其事迹也算是大众熟知,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为什么马云早期会遇到那么多贵人?
这个马云的行为模式有关,如果高考比交际能力,马云大概是可以上清华的。马云的交际模式有一套方法论,如果你研究过某一段流出的录音,你就知道他的厉害之处。这种人的大脑天生为交际而生,不仅对于点对点的联系驾轻就熟,甚至对于网络式的交际也非常在行,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云的早期社交圈子广阔到可以和清华学霸的知识网络图相提并论。
成功的人擅于将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纳为己用,在必要的时候或放低身段或礼贤下士。遇到贵人只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连续地遇到贵人,以及把这剧情再延续下去,这才是关于成功更为主体的部分。或许,这才是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人生经验。(作者:佩子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