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富豪故事>

见福张利:三十年两次激流勇退只为死守一条产业链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6-17 10:10:52

  张利相信“伟大是熬出来的”,进入批发行业,借遍了所有亲戚,熬到第四年后他才看到了收获;经营见福便利店熬了七年,开满200家店后,收支才得以平衡。从这些苦熬中,他算看明白了: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是需要年轮的。

  他这辈子其实就围着一条产业链在转,参加工作后进入啤酒瓶生产企业,后作为乙方代表派驻到啤酒生产企业,下海后,他又从制造业转到了批发行业,在批发行业如日中天时,激流勇退进入了零售行业,创立了现在的见福便利店。从1984年到2016年,他的三个“十年规划”完成了不同阶段的沉淀,未来十年,他希望带领见福走进资本市场,去构筑一个新的高地。

  “高回报必然伴随高风险。”这是张利的投资理念,投资雪津啤酒原始股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后,从此,他的所有对外投资只要求固定收益,从不参与经营和管理。

  坚持“苦熬”和稳健投资,用了十年的时间,张利把见福便利店做成了福建行业中的NO.1,在全国便利店行业中排名第22位。

  十年磨一剑,在厦门永同昌大厦蛰伏十年之后,见福便利店的管理总部将迎来一次突破性的升级换代,今年8月,投资2亿多兴建的见福现代化物流中心将投入使用。见福物流中心位于海沧东孚,占地75亩,集物流和办公于一体。

  张利把物流中心定位为见福体系的核心,它将承载未来见福3000家以上门店体量的配送。门店是见福体系的基础,目前数量超过600家,福建大部分地市都已覆盖。

  不久前,张利刚把见福便利店的势力扩张到了福州,第一批同时开业的有3家。张利的打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福州是福建的省会城市,见福的布局最先以厦门为中心,然后向龙岩、泉州、漳州、莆田延伸,对福州形成包围之势,最后再一举拿下福州。

  相对于厦门,福州的商业形态要复杂许多,省内两大零售业大佬永辉生鲜超市和新华都购物广场的发源地都在福州,传统国企东百集团的老本营也在那,见福定位社区便利店,相隔百米都是势力范围,尽管与永辉、新华都的业态并没形成正面交锋,但商业生态更脆弱的地市显然更容易突破,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道理。

  陈兵福州,张利认为现在的时机是成熟的。

  见福第一家门店始于2006年11月的厦门乌石浦,当时的厦门便利店行业,其实已是硝烟弥漫,有美资的,有台资的,还有厦门本土的,都有几十家门店各自形成割据势力,彼此之间已经交战多年,对刚起步的见福来说,他们都是厦门的大哥大,而自己就是一个根本不被放在眼里的小弟小。

  张利见证见福便利店数量增加的过程,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到第二年,见福只开出了11家门店,第三年进度依然迟缓,到2011年,见福门店总数不满50家。站在50家门店的高度回头去看20家时的见福,张利发现,“那根本就不叫便利店连锁,管理2-3家店谁都会,管理10家、20家就开始有了门槛,到50家的体量又是另一道门槛。”

  站在今天600家门店的高度回头去看过往的见福,又是另一种体验,“会发现没有200家店以上的标准化是没有意义的。100家店时都还不能叫连锁,门店每增加一个几何倍数, 对物流、人才和管理系统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几倍,600家店时,会很惊讶200-300家时,当时怎么能这么管?”。

  有了往后看的经历,往前看也就有了章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张利经营便利店的战略指导方针,50家店时必须考虑100家店的物流体系,100家店时必须考虑200家店时可能遇到的情形,现在600家店,必须考虑1000家店时物流、人才和管理系统的相应容量。”

  张利管理见福的过程,其实也是厦门便利店行业的一部变迁史。一直到2012年,厦门便利店行业的既定格局才出现分化,就门店数量而言,见福排在第二,虽然数量都不满百家,但差距已经不大。

  十年过去,今天的见福已经是福建便利店行业的NO.1,在全国同行排名中第22位。当年的竞争对手,均已成过眼烟云,而新的竞争格局才刚刚开始。

  此时攻打福州,已是势在必行。

  44岁时创立了见福,54岁的今天,张利才深深体会到,“只有时间才是自己最缺的东西”。

  现在的张利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去逛两家见福的门店,风雨无阻。“不是为了检查,而是一定要买件东西,哪怕只是一瓶水。”创立见福后不久,张利就已经慢慢养成了这个习惯,和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规定动作。

  只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自己去完成一次购物体验,才能知道见福的管理到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就是张利“每天必走两家店”的秘密,只是坐在办公室,听取员工的汇报,汇总到他这个层面的事实一定缺斤少两或者是注过水的。“听不到战火的遥控指挥,怎么可能打赢那场战斗!”

  不只是他自己“每天必逛两家店”,见福的高管也会被要求,“再忙,每周至少也要安排上半天的时间呆在门店里”。

  在杀入便利店行业之前,张利在做商品批发,主批雪津啤酒,同时兼批娃哈哈、红牛饮料和统一泡面,“当时量走得还可以,在省内经销商排名中都能排在前面”,尤其是雪津啤酒,更是他的立家之本。厦门最早的雪津啤酒就是他在1997年引进来的,决定转行做便利店的时候,他批发的雪津啤酒数量已经在经销商中名列前茅,一年能稳赚上百万元。

  2003年,张利到厦门大学深造EMBA,在“微笑曲线”战略课程中,他被洗脑了。“微笑曲线”给学员们灌输了一条道理:“微笑曲线”中“弧底部分”的全球制造已经供过于求,产业的未来只能集中在“往上翘”的研发和营销两端。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