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案剖析>深度调查>

调查:优衣库为消费者最爱 海澜之家位列第三(2)

来源:无时尚中文网 时间:2017-01-09 18:53:35

  中国服饰市场主要品牌过去8年门店变化

  由于国际品牌在中国侵吞市场,多数中国本土品牌都在高速关店中,不过,海澜之家再次成为例外,该公司门店数量持续呈现高增长,甚至每年新增店铺远高于Uniqlo 优衣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借壳凯诺科技上市的海澜之家无论在运营模式还是资本市场都饱受质疑,其激进的扩张背后有对赌协议刺激和高库存风险。

  国际品牌在中国高速扩张的同时亦难以免疫于中国服饰市场增长高速放缓。截止8月底的2016财年,Uniqlo 优衣库大中华市场录得3328 亿日元销售,增幅9.3% ,远低于2015年同期46.3%的增幅;截止8月底的2016财年前三季度,按固定汇率计算H&M 中国销售增幅亦由上年同期的16%暴跌至仅5%。

  中国一二三线城市消费者服饰消费意欲

  面对相同的宏观经济,国际快时尚品牌仍然比中国本土品牌具有更多的优势,其中包括中国过剩的商业地产更愿意通过招租Uniqlo优衣库、H&M、Zara 等品牌,并通过上述品牌的1000平方米巨型店铺再吸引其他商户,同时给予上述品牌在位置上的优势和租金上的优惠。

  快时尚供应链模式亦天然比本土品牌更具优势。以Zara为例,从生产到上架仅需用时三周,而《投资参考》调查称,中国本土品牌这一周期竟然长达9个月。

  零售模式方面,几大主流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均采用直营模式,相反,中国本土品牌均采取混营模式,且多数本土品牌批发业务比重要高于直营,因此统一管理的效率大大降低。

  尽管本土品牌正在试图学习国际快时尚行业的诸多模式,但是《投资参考》调查称效果并不理想。该机构称,2016年三季度,其调查的用户中只有0.4%的消费者称Me&City 是其首选的两个品牌之一,较2015年四季度0.9%大幅缩水。

  鉴于无法抵挡国际品牌的攻势,中国本土品牌在2016年出现了“打不过就买”的趋势,该年度出现了多起中国品牌对国际品牌的并购。《投资参考》称,尽管并购可以大幅提升中国本土品牌最短板的设计和营销能力,但是短期内能出现一个威胁上述四大快时尚集团的中国本土服饰集团基本没有可能。另一个更令人担忧的可能是,上述并购事件的真正目的,可能并不一定是本土品牌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抗衡国际服饰巨头的本土企业,提升市值然后套现才是目前A股市场的常态。

  (作者:花碎碎)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