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营销手法,落地移动端支付
2015年是移动端支付遍地开花的一年,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便捷性,还让商家对消费者的特征有了更具象的形象描绘。须聪告说,“2016年,麦当劳将继续以‘让我们好在一起’品牌主张与消费者沟通,随着生活形态变化,不断更新产品与服务。我们已在主要城市餐厅安装自助点餐机,消费者可以通过流畅的触屏便捷、轻松地完成点餐、支付步骤;我们与支付宝、微信合作,计划在2016年推进手机支付功能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手机点餐——到店取餐等。利用数字化技术及数字化的品牌沟通方式,将能为消费者省去大量排队等候的时间,与消费者产生更亲密的连结,提升消费体验。”
麦当劳宣布,自2015年12月3日起,北京地区230余家麦当劳餐厅将全面接入微信支付,这已经是第三个全面覆盖的城市。预计2016年一季度将覆盖全国2200多家麦当劳餐厅。须聪告诉记者,与微信支付合作能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未来,我们还将以‘公众号+微信支付’为核心,并借助O2O背后的大数据了解消费者的行为,为顾客提供超越支付的更多便捷服务和个性化体验。”
须聪说,原来消费者到麦当劳的店里消费,只能知道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金额,却不能为用户画像。但是现在通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平台背后的大数据,统计用户购买习惯之后,可以帮助麦当劳为用户带来更多的精准描画,这是原来所不能做到的,这也是促成精准营销的一个途径。让消费者行之有效的接受一次新品推广,最重要的是自然而然地推荐给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强加给消费者。比如“当数据分析发现这个用户是一个偏好薯条产品的消费者时,有了该品类新品或者促销活动的时候就能向其推荐。这所带来的营销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的数据分析在未来的平台上都可以实现。”
移动端支付以便捷、高效的特点满足了消费者在快节奏生活下对便利性的需求,还省去了找现金、没有零钱的烦扰,同时,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在大用户量的基础上提供支付及卡券功能,可以很快地将相关优惠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移动支付和麦当劳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就餐高峰期的点餐率,也有望加速实现O2O闭环。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9月,麦当劳中国与微信支付宣布双方在数字化用餐体验方面进行全面合作,麦当劳上海的172家餐厅率先接入微信支付;11月17日,全球首个麦当劳微信支付旗舰店落地广州。
转变营销格局,打通外卖O2O的闭环
根据麦当劳的观察,对于线下的零售商来说,中国消费者更积极主动,愿意通过线上的方式获取资讯。中国消费者在线下实体店的时候,在线上与品牌进行互动的意愿非常强烈。
须聪认为,不仅是营销举措,从线上营销到线下实现购买的O2O闭环,麦当劳也要迈开步伐。
2015年起,主打懒人经济、海量补贴的“送餐上门”开始大规模走进中国家庭。在互联网营销时代,“低价——流量”的互相强化成为外卖O2O平台的新玩法。网络订餐行业正在冲击线下传统餐饮市场。7月1日,外卖O2O平台“饿了么”迎来了一个大块头店家——麦当劳。这家“年过六十”的跨国餐饮巨头放下身段,史无前例地向一家成立不到七年的互联网公司,开放自己的产品信息。须聪告诉记者,麦当劳现在与最大的四个外卖平台都有对接——饿了么、美团,口碑外卖和百度外卖。
“数字化和互联网思维所带来一个更大的变化是,营销部门要做一件事情,需要跨越各个部门的环节更多了。以登录外卖第三方平台为例,我们要打通多个环节,这个看似简单步骤实际上非常复杂。”麦当劳之前一直在用自己的送餐平台,通过电话或者在app上就可以点餐。打通第三方外卖平台背后的复杂程度难以想象,首先要在技术平台上对接进入点餐系统,再分配到门店去;然后还牵扯到配送资源配置,品质追求,客服等等。
在须聪看来,与第三方外卖平台进行合作值得推进,并不是因为竞争对手也在做。“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整个市场环境里面消费者的生活状态在改变,中国消费者被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的影响非常大,消费者的习惯发生了转变。”
这背后是麦当劳的商业模式里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一直随着消费者环境变化,陪伴在消费者身边,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前很多人疑惑麦当劳为什么要开24小时,所有店铺都关门了麦当劳却一直在营业。现在消费者在夜间急需解决一顿饭时,首先就会想起麦当劳,这是培育市场的成果。在2015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享受第三方外卖平台带来的便利,如果不及时跟上这个脚步,就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在微博微信上进行社会化营销,据须聪透露,2016年麦当劳会推自己的手机APP,并将成为“智能餐厅”的接入口。须聪认为,快餐作为高频次的消费,非常容易打通线上和线下对接,一举完成很多营销理论所说的闭环。而通过麦当劳自身APP的抓取用户信息,会对消费者进行更具体的描象,达成精准营销。
2015年,麦当劳已经打通了数字营销的线上线下环节,相信在2016年的中国市场会看到一个更得心应手、创新并敢于冒险的麦当劳。(来源:成功营销,微信号:vmarketing” 文: 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