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银行热衷“冲时点”源自畸形考评

来源:上海金融网 时间:2014-09-19 14:45:05

  近日,银监会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商业银行采取高息揽储吸存等方式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要求商业银行从根源上约束“冲时点”行为。

  在银行业实行利润考核已经多年的今天,为何各银行仍热衷于存款时点冲刺?表面上看,似乎与各银行为完成时点任务赢得考核奖励有关,实际上,深层次的涵义远远不止于此。笔者梳理了银行对时点任务的考核指标,不外乎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等三大类时点。每一大类时点评价既与员工综合绩效考核收入挂钩,又与单项绩效奖励关联,还与员工评优评先、晋级升职“相辅相成”,也与领导班子的政绩好坏、高薪来源的多少等“生死相连”,甚至与银行员工能否提拔升迁“密不可分”,更与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各银行的总体评价“息息相关”。这种畸形考评,直接促成各银行一到月末、季末、年末轮番上演“存款乾坤大挪移”、“贷款比拼激增长”、“中间收入突变脸”等现象。

  本次三部委为约束银行存款月末冲时点行为,尽管出台了规定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不得设定单纯以存款市场份额或排名为要求的考评指标,以及规定了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等细致举措,但要达到从源头上约束银行存款“冲时点”行为的理想效果还有待观察。一来,银行业实行业务时点考核由来已久,成了管理者公认的“法宝”;二则,社会公众对银行业的评价素来只看表面数据,并未深究银行业务质量好坏;再则,从银行内部而言,自上而下“以时点数据论英雄”已成“规矩”,尤其是国家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认可,亦按“业绩”论“大佬”。

  笔者认为,根治银行不计成本的时点考核痼疾,需要监管部门从重构银行业考核与管理体系入手,改变银行业多年来的考核考评陋习。一方面,财政部、银监会、央行等监管部门要改变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剔除按时点数据排名评价指标,推行按照加权平均法综合核算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模式,做到以各银行对全社会的综合贡献度、践行社会责任度、扶持经济实体价值度以及资产创造的综合利润率等为考评依据,消除银行业的“短、平、快”的恶性竞争行为;另一方面,有关银行监管与考评部门要联合出台与实施《商业银行金融行为指引》,做到把管理做细、把服务做实、把监管做透,详细具体地规定银行业在实施金融行为时需严格遵守的事项,像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一样,从源头约束银行业的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消除银行业因不当竞争而人为转嫁给实体经济的“各类负担”。

  此外,管理层应要求各银行实施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员工考核评价机制,改变银行业多年来推行的“总行待遇良好、分行待遇不错、支行待遇尚可、网点待遇不行”的“层级绩效考核”模式,从制度上消除银行高管薪酬自由裁量的怪病,建立员工晋级升职提拔重用的公开评价体系,消除银行高管对拟提拔员工的一票否决权乱象,改变以牺牲成本为代价的“以业绩论英雄”现状,以此化解业务时点考核弊病。

  一旦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在银行业形成气候,同时借助媒体与舆论宣传的正面引导,就能潜移默化地消除银行业的恶性竞争行为,达到银行、政府、公众与经济实体实现四方共赢的美满夙愿。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