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底,北京市推出自住房新政,政策规定此类住房价格比周边商品住房低30%左右,面向全市符合限购条件的家庭;购买此类住房后5年内不得上市,5年后上市收益的30%上缴财政。首个自住房项目金隅汇星苑开始正式选房当天,摇中号的“幸运儿”们挤爆了现场。盛夏里排起长队的选房者背后,是数以十万计的申请者。此种情景未持续多久,自住房的“弃选潮”就尾随而至。近期一自住房项目,有九成中签者弃选,弃选原因被概括为“没钱、认为房屋质量差以及周围环境不好等”。(9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原本是为解决高房价下刚需群体住房问题,甚至被寄予厚望的自住房政策,现实中却遭遇高比例弃购,的确出乎意料,甚至多少有些匪夷所思。事实上,尽管在商品房与保障房之间又生出一个自住房,多少有些让人犯晕。“自住房”究竟如何界定,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从“自住房”的字面含义,其实仍然不难看出政策的初衷,是力图将这类住房与商品房中所包含的投资投机属性区分开来,还原住房最基本的居住属性,而低于周边商品房30%的房价,对于刚需群体的吸引力,更是不言而喻。
按说,有了向居住属性的回归,再加上价格上的大幅优惠,自住房理获得刚需群体的青睐,并成为住宅市场的新宠才是。然而,有着如此高幅度优惠的自住房项目,却出现高达九成中签者弃选,其背后的因素,的确更值得玩味。
应该说,自住房遭弃选,其实并非孤立现象。近期房价走势的变局,未来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的预期,甚至让一些商品房项目都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相形之下,自住房的价格优势,也就并不那么明显,而商品房库存与市场压力却不可避免的会向自住房市场传导,出现高比例弃购,应该说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市场大势的影响。
不仅如此,价廉物美却仍遭弃购的,也并非只是“自住房”的特例,就连优惠幅度更大的经适房、保障房,也并非没有碰到过类似的遭遇。对“自住房”遭弃选,要说也没必要过分大惊小怪。事实上,众口难调其实是让高明的厨师都觉得相当棘手的难题,受限于选址、户型以及成本的自住房项目,想要获得所有中签者的认同和垂青,也同样不乏难度。而从中签者弃选的原因来看,除了“没钱”导致弃购,对于房屋质量差以及周围环境不满,也占了相当比例。
虽然自住房所针对的是不具备商品房购买力的刚需群体,在住房品质上,自然不能攀比商品房甚至高档房。但这并不意味着刚需群体对于区位、户型与环境,就没有要求和底线,假如自住房的选址、设计和建设,并不能让客户满意,遭遇用脚投票,恐怕并不能全怪刚需群体“挑肥拣瘦”。
而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自住房”本身定位的含混与暧昧,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市场的尴尬。事实上,“自住房”剔除投资投机性的想法,或许不乏创新,但如何保证买的人一定入住,而不是看中价差带来的利润空间,现实中其实缺乏可操作性。而夹于商品房和保障房之间,既非保障房,却要保持低价;并非商品房,但产品和客户的定位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自住房”与刚需群体之间的“拉郎配”,最终并未收获郎情妾意的圆满结局,也就并不意外了。
可见,相比自住房遭高比例弃选,“自住房”究竟是个什么“房”,相关住房政策复杂而含混的定位,或许更亟待厘清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