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根据亚豪机构数据统计显示,9月北京商品住宅市场预计将有39个项目入市销售,9月的开盘项目数量有望创造今年来的月度新高。从9月入市项目定价来看,虽然今年年初预售限价已基本放开,但“谨慎”仍是目前市场基调。业内人士认为,仅就9月首批开盘热销的三个项目就判定楼市已经回暖甚至反转,还为时尚早。(9月12日《经济参考报》)
的确,仅凭北京地区几个项目的销售业绩就判断传统楼市的“金九银十”来临实在为时尚早。从整体数据来看,九月首周,北京住宅网签量环比回落达44.78%,同比回落30.64%。与之类似,广州楼市成交环比下跌35%。京穗两地楼市如此,全国的情况也大多暗淡开局。
开发商经常用来鼓动消费者的说辞就是“房地产刚需”,这也是他们给自己打的“强心剂”,以力证楼市很难大幅度下跌:工作要住房,成家要婚房,生娃要换房,这还不是“刚需”么?
实际上,在经济学中,刚需即刚性需求,是指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小,并且是相对于弹性需求而言的。
房子显然不是。人们大多期待“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但是现实是严峻的。首先,尽管人们因为各种原因对住房存在需求,但是数据显示,大多数人难以承受当前房价,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有需求但缺乏支付能力,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无效需求。其次,刚性需求是指对商品价格变动不敏感,而房价变动与楼市冷热互相作用、联系紧密。房价的一丝风吹草动,都影响着购房者的决策。
因此,开发商指望凭人们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来拖住楼市下滑的脚步,显然打错了算盘。近一年多来,楼市的波动主要是市场力量的配置作用,是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然经历的调整过程,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只要没有脱离合理区间,就不需要盲目担心“崩盘”。
然而,面对楼市的波动下行趋势,各地纷纷开展了“救市运动”。第一招是取消限购。除北上广深等少数一线城市,大多数地方已经或明或暗地取消了限购,并且出台了财税优惠、土地出让金返还等政策,寄望重振楼市。目前来看,收效不大。于是,楼市的焦点转移到了房贷政策的调整上。可是,如果吸存成本没有降低,出于存贷差考虑,银行很难亏本做房贷业务,而且房贷向来被银行视为“鸡肋”。所以,目前看来全面放松房贷刺激楼市的愿望也并不现实。
其实,对开发商而言,还是应当回归到房地产真实的供需关系本身,既然房子不是刚需商品,而要受价格波动影响,那么目前来看,降价走量的老办法还是很有效的。比如万科副总裁毛大庆曾表示,90%以上的购房者对临界点特别敏感。2014年4月万科北京的万科橙项目,定价2.2万元/平方米,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4小时卖光。而根据德意志银行对多个一二线城市的调研显示,个别项目降价10%-15%即能换来理想的去库存化表现。
房地产刚需只是一个堪称经典的谬误,面对楼市风云,开放商是时候抛却幻想,拿出实际行动来吸引购房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