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曾做底层小工
1971年,王卫出生在文革时代的上海。那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
文革期间,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7岁时,文革刚结束,王卫便随家人来到香港。
那个时候,李嘉诚刚刚买入后来与他名字连在一起的和记黄埔。香港的商业氛围浓郁,蓬勃发展。“到香港去”成为逃港者追逐新生的方式。
可是,到香港后,父母在内地的学历不被承认,只能去做小工,收入微薄,备受歧视。
王卫用“一穷二白”形容当时的境况,“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处在香港社会底层的王卫高中毕业后便来到叔叔手下,成为了一名最不起眼的小工。
而如今,他本人,也凭42亿美元的净资产,登上了201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另外,如果顺丰速运成功登陆A股,王卫及其夫人在整个顺丰速运中占所的股比则达到75.4%左右。以此股比,如果按照速丰速运2000亿的估值,则王卫身家大1500亿左右;纵使按照1200亿的最低估值,也达到894亿元。
894亿元是什么概念?2015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中,王健林、马云、马化腾的个人财富分别为:1905亿元、1384.3亿元、1117.6亿元,第四名的雷军则为838.2亿元。如果顺丰速运成功登陆A股,则王卫的身家将至少超越雷军,成为中国最富的4个人之一。
水货起家,垄断通港快件
1993年的广东深圳街头,经常会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骑着一辆摩托车穿行在小巷里。和其他人摩托车后座上坐的是美女不同,这辆摩托车的后座上全是包裹,这个小伙子,就是王卫。
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用拉杆箱也装不下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王卫将他的想法向经常托他送货的人咨询,得到的回答非常爽快,“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好了,以后运送包裹的业务,就全交给你。”随后,王卫将想法向父亲诉说,父亲的支持使他得到了创业最初的10万港币。
最终,王卫与5个朋友合作,成立了专送快件的小公司。刚开始,没有专门的运货车,王卫就和他的小伙伴们用背包和拉杆箱运货,被人称为“水货佬”。
王卫和小伙伴们肩背大旅行包,手里拖着行李箱,一趟趟来往于深港两地。“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割价抢滩”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户,甚至带旺了冷清的砵兰街。
作为起家业务的香港件,不但成就了王卫的第一桶金,目前仍是顺丰业务的主力军,占到公司业务总比重的40%。到1997年时,顺丰已经在局部垄断了深港货运,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一家承运。
据悉,香港回归时,海关甚至婉拒了国企中铁前来分一杯羹的请求。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有情怀、有理想主义的工作狂
在顺丰优选的前总裁刘淼看来,王卫是他见过的最有钱的工作狂,这多半源于王卫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习惯。20年来,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再正常不过,还定期到一线收发快递。有高管说王卫是那种很有危机感的人,三个月没有创新和变革,就会让他有危机四伏的感觉。
王卫也曾经是“工蚁”的一员。他是一线收派员出身,做过“背包客”。不论在公司内部讲话里,还是在公开的会议场合,一旦谈到顺丰,王卫总是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他自己身上转移。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公司年会上说,顺丰的一线收派员“才是最可爱的人”。
在顺丰的竞争对手那里,对于王卫有个评价,佛教徒的心肠,市场上的“杀手”。而顺丰内部,则认为王卫有三个特点,一,是对员工很尊敬。二,有理想主义。三,有社会责任感和一种关注弱者的情怀。截然不同的评价,也说明了王卫对内对外完全不同的处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