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富豪故事>

美罗掌舵人邓启光:百货公司应该把自己当成“零售业者”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3-22 10:07:23

美罗(私人)有限公司总裁邓启光认为,百货公司业者经历一番整合后,表现好的就会继续留下来。( 谢智扬摄)

  新加坡本地老字号百货公司美罗(Metro)的掌舵人邓启光,在这个行业服务超过25年,但他不认为自己是一名“百货公司业者”,更愿意称自己为“零售业者”。

  邓启光2012年加入美罗(私人)有限公司担任总裁,他认为百货公司应该把自己当成“零售业者”,直接为顾客提供点子和方案。零售业者的另一个层面,是不拘泥于百货公司的形式,它也可以是零售店面或网店,最重要的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新加坡零售业者面对的挑战,如租金和人力成本,这几年日益艰巨。此外,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新加坡人出国旅游购物更频密等因素,也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因此,邓启光更确定百货公司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所长,才能争取到生存的空间。

  他说:“现在的市场份额一部分要给电子商务,一部分要给海外购物市场。剩下的份额变少了,相信本地业者会经历一番整合,表现好的就会继续留下来,占有剩下的这些市场份额。”

  去年,雅富腾集团(Al-Futtaim)关闭两家然利直(John Little)和一家马莎(Marks & Spencer)店面,伊势丹(Istena)也结束在威士马广场(Wisma Atria)的店面。

  美罗则从五家店面减至三家,关闭的是盛港勘宝坊(Compass Point)和花拉公园城市广场(City Square)的店面。邓启光透露,盛港勘宝坊店面的业绩其实相当不错,只是因为管理层不续约所以无法继续经营。

  目前三家店面的定位相当鲜明,乌节百利宫(Paragon)走较高档路线,乌节先得坊(Centrepoint)最全面,兀兰长堤坊(Causeway Point)以邻里为主。

  虽然短短一条乌节路有两家美罗,邓启光不认为有“抢生意”的现象。他解释道:“百利宫美罗有来自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地的顾客,先得坊美罗成功吸引到新的客户群,如一些家庭客和自来竞争对手的顾客。”

  百货公司需更大店面发挥“一站式”作用

  虽然先得坊店面的开业,提高美罗零售业务的营运成本,邓启光不认为这是一个布局失误。

  他说:“现在许多购物商场选择把店面分割小面积,以取得更高的租金收入。在市区超过10万平方英尺的零售空间非常难得,而且靠近地铁站,又可以吸引到旅客。百货公司需要足够的空间,才能真正发挥‘一站式’的作用。”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