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下午17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对此前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主要内容包括把支付账户分成三类,建立支付机构分类监管指标体系等。《办法》将从明年7月1日起实施。
兼顾支付安全与效率
《办法》将个人支付账户分为三类。其中,Ⅰ类账户只需要一个外部渠道验证客户身份信息(例如联网核查居民身份证信息),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和转账,主要适用于客户小额、临时支付,身份验证简单快捷,余额付款限额为自账户开立起累计1000元。为兼顾便捷性和安全性,Ⅰ类账户的交易限额相对较低,但支付机构可以通过强化客户身份验证,将Ⅰ类账户升级为Ⅱ类或Ⅲ类账户,提高交易限额。Ⅱ类和Ⅲ类账户的客户实名验证强度相对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假名、匿名支付账户问题,防止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开立支付账户并实施犯罪行为,因此具有较高的交易限额。Ⅱ类和Ⅲ类账户的余额付款账户分别为年累计10万元和年累计20万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解释说,Ⅰ类账户主要适用于客户小额、临时支付。为兼顾便捷性和安全性,Ⅰ类账户的交易限额相对较低,但支付机构可以通过强化客户身份验证,将Ⅰ类账户升级为Ⅱ类或Ⅲ类账户,提高交易限额。
央行有关负责人强调,这些分类方式及付款功能、交易限额管理措施仅针对支付账户,客户使用银行账户付款(例如银行网关支付、银行卡快捷支付等)不受这些功能和限额的约束。
提高支付的便捷性
办法指出,10万元、20万元的年累计限额,以及1000元、5000元的单日累计限额,都仅针对个人支付账户“余额”付款交易。像网银、快捷支付和“蚂蚁花呗”一类的无忧支付产品,不受余额支付限额的约束。在“双11”这样的特殊节点,消费者进行大额消费时,可以用快捷支付或蚂蚁花呗付款。
这一分类监管方式,是否会影响到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第三方支付呢?“Ⅰ类账户完全可以满足临时的、小额的支付需求,比如用微信支付发红包、用QQ钱包给游戏充值等,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腾讯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根据《办法》规定,只需通过并不复杂的强化身份验证后,用户就能将Ⅰ类账户升级为Ⅱ类或Ⅲ类账户。
在最终颁布的《办法》和答记者问中,可以看到央行在确保支付安全的基础上,适度提高了部分支付场景的便捷性。
对个人卖家,《办法》也给予了相当大的空间,规定持续从事电商经营6个月以上且期间使用支付账户收取的经营收入累计超过20万元,就可视同单位账户管理,不受20万元年限额的限制。
第三方支付新规落地,亮点解读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12-31 17:39:26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离境退税,让本土品牌“走出去”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