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7月份以来,约50家上市公司股东(包括控股股东和其他重要股东)因违规减持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而上市公司违规减持频发又说明什么呢?
上市公司违规减持扎堆立案
7月14日,欣旺达(300207)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王明旺及一致行动人王威、新余市欣明达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控股股东王明旺及一致行动人涉嫌信息披露违规、控股股东王威因减持公司股份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证监会将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次日津劝业(600821,股吧)、金信诺也相继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立案调查的原因同样是股东违规减持,未作信息披露。
随后,核查铺天盖地而来。7月24日之后,交易所信披栏上出现上市公司扎堆宣布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的现象,涉及公司包括科泰电源、涪陵榨菜、雏鹰农牧、威华股份(002240,股吧)、南风股份(300004,股吧)、金运激光乃至此前大股东一直喊增持的中航系公司中航黑豹等。
据统计,今年已有累计52家上市公司股东因违规减持、未做信息披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违规减持频发说明监管尺度宽松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违规减持频发说明目前在股东减持方面存在不少监管漏洞,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监管尺度宽松。业内人士认为,违规减持行为的低成本,不仅影响到普通投资者的公平交易,也影响他们对规则信任,证监会高度重视对违规减持等相关行为立案调查,说明监管层未来对股东减持方面的监管尺度将会趋于严厉。
严打违规减持引导信心回归
面对证监会的调查,部分被查大股东和高管声称自己“认知存在误解”,并且找出了理由。如美盈森(002303,股吧),其控股股东王海鹏及持股5%以上股东王治军因为“未将对方作为一致行动人”在减持超过5%的股份时而未及时披露。公司称,两位股东已经认识到双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一致行动人认定的情形,本次权益变动未能严格履行报告和公告义务系股东对法律、法规的适用和认知存在误解所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违规减持的成本过低。目前国内对违规减持处罚主要有公开谴责、责令整改、通报等。此前关于上市公司股东及高管违规减持,大多是由交易所或当地证监局发监管函或关注函。处理结果一般是,将违规交易所得上交上市公司,然后对股东或高管进行罚款。如是误操作,上市公司则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处罚。而在美国等成熟市场上,此类行为的后果除了利润上缴给上市公司外,罚款将是收益的数倍。
当前市场信心脆弱,对于违规减持,证监会“立案”名义进行调查,被认为是“重拾信心”的重要手段。要真正让市场重拾信心,查处违规减持行为应常态化,切实维护“三公”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对于任何类型与任何时期的违规行为,监管部门都应按章查处,这是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
业内人士亦认为,未来建议通过对《证券法》的修订进一步细化对大股东及董监高各类违规减持行为的处罚方式。对情节严重的违规减持行为,按违法所得1至5倍处罚。对于违法所得低于一定金额的,也应考虑大幅提高处罚标准,从而使法律具有较强的震慑力。此外,建立必要的市场禁入制度,提高上市公司合规意识。
上市公司违规减持频发说明什么?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8-11 15:09:59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