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年轻人 算什么好城市:城市吸引力的“留人”困境

2025年07月02日 15:21:57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近年来,关于“城市是否能留住年轻人”的讨论愈演愈烈。从武汉的“中部第一城”光环褪去,到青岛的“红瓦绿树”背后房价高企,再到芜湖、沈阳等三线城市的“人口外流潮”,一座座城市在“青春红利”与“人口老龄化”之间挣扎。究竟,什么是“好城市”?当“留不住年轻人”成为常态,城市吸引力的密码究竟何在?

  武汉的“工业困局”

  作为中部核心城市,武汉的地理位置与科教资源本应成为年轻人的“黄金招牌”。然而,数据显示,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中,选择留汉的比例逐年下降。工业增加值排名全国前列的背后,是大型国企的“垄断式繁荣”与民营企业活力不足的矛盾。互联网行业更是一片“蓝海”,头部企业如字节跳动、腾讯等在武汉的招聘需求远低于一线城市,而本地企业却难以提供足够的创新土壤。

  青岛的“房价围城”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曾是年轻人向往的“诗与远方”。然而,克而瑞的统计显示,天价大虾事件虽引发舆论风暴,但更深层的危机是房价的“虹吸效应”。2023年,青岛房价涨幅位居全国前列,年轻人购房门槛高企,创业成本却居高不下。一位刚毕业的程序员坦言:“在青岛,我租的房子比北京便宜,但生活成本却更高。”这种“高房价+低收入”的双重挤压,让青岛的“宜居”标签逐渐褪色。

  腾讯的“城市体检”报告

  2025年,腾讯新闻发布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与城市吸引力的探讨》指出,城市吸引力需围绕“生活、工作、玩乐”三大核心维度展开。以长沙为例,黄兴路步行街的“排队90分钟”现象,暴露出城市公共服务的“低效性”;而大理古城的夜市“夜经济”却充满活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联结性”“开放性”与“创造力”的缺失,正是许多城市“留不住年轻人”的症结所在。

  小城市的“反向逃离”

  芜湖、沈阳等三线城市,正经历着“人口外流”的阵痛。芜湖的就业机会稀缺,2023年数据显示,本地企业数量不足北京的1/10,而房价却逼近二线城市水平。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老龄化率高达25%,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北上广深”的高薪岗位。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虹吸效应,让小城市陷入“人才恶性循环”——城市活力减弱,又进一步抑制创业热情。

  日本的“就业反选”启示

  与全球趋势不同,日本正迎来“就业反选”时代。由于人口下降,企业不得不通过高薪、带薪休假、入职奖金等政策争夺人才。然而,这种“短期红利”难以掩盖长期危机。当中国城市面临“人口红利”消退,是否也能借鉴日本经验,通过政策创新提升吸引力?例如,武汉若能推动“国企改革+民企孵化”双轨制,或许能打破“工业依赖”困局。

  人才流失的“隐形成本”

  盛大的人才流失案例,如盛大游戏的“分拆抛售”与中芯国际的“半导体人才外流”,揭示了城市竞争力的脆弱性。2020年,盛大游戏因战略调整导致核心团队流失,最终被分拆出售;而中芯国际则因研发环境与薪酬待遇的劣势,难以留住顶尖物理人才。这些案例表明,城市若缺乏“人才生态闭环”,再好的资源也无法转化为持久竞争力。

  破局之道:从“留人”到“留心”

  要破解“留不住年轻人”的困局,城市需从“硬实力”转向“软实力”。一方面,需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就业质量,例如武汉可借鉴青岛的“文旅+科技”融合模式,打造“工业+创意”的双引擎;另一方面,需关注“生活成本”与“心理成本”的平衡。例如,青岛若能通过“限价房”“人才补贴”等政策降低购房门槛,或许能扭转“宜居”标签的负面印象。

  城市吸引力的“新标准”

  当“留不住年轻人”成为城市发展的痛点,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好城市”的定义。正如腾讯新闻所提出的“联结、活力、开放”六大特征,城市吸引力不应仅停留在“高楼大厦”或“历史遗存”,而应成为年轻人“生活、工作、玩乐”的理想场域。唯有如此,才能在“人口红利”消退的未来,真正留住“青春的火种”。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