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一个词近期频繁出现——“气血感”。它被用来形容一种健康、有活力的身体状态,仿佛是现代女性对自身形象的一种新追求。然而,这种“气血感”是否真的代表了一种自由的审美表达,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身材焦虑?围绕这一话题,学者熊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熊欢在《新周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满足于“白瘦幼”的传统审美标准,而是开始追求“气血感”和力量感。健身房里,新的鄙视链悄然形成:“举铁>瑜伽或跑步>广场舞”,这种趋势反映了女性对身体掌控感的渴望。然而,这种“气血感”的兴起,是否只是审美标准的又一次转移,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规训?
在熊欢的研究中,她通过调研不同阶层和年龄的女性健身经验,发现女性身体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凝视和规训的对象。无论是“暴食催吐”的肥胖者,还是留学澳大利亚的女学生,她们的健身经历都嵌入了各自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经历中,意义截然不同。熊欢认为,当身体不再是被外界标准规训的对象,而是成为主体,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然而,现实中,健身博主倡导的“松弛锻炼”与“自律带来自由”的流行观念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健身博主试图祛魅消费主义的审美,鼓励人们不再陷入健身数据的焦虑;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行为也体现了对健身消费的参与,将自己作为一种景观,这使得自律的过程难以真正松弛。这种现象引发了对“自律是否真的能带来自由”的质疑。
从“白瘦幼”到“地母系”,审美标准似乎在不断变化,但其本质并未真正摆脱男性凝视。熊欢指出,女性的身体更多是为了迎合他人视角和凝视,而男性的身体则更多是劳动力资本和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男性也会为了身体的审美和社会标准去健身,身体从劳动力的符号转向了文化资本的象征。这种转变并未改变女性在审美规训中的被动地位。
在书中,熊欢还提到一位留学澳大利亚的女学生,她对中西方健身文化的比较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身体塑造的不同理解。西方对健身的理解源于身体解剖学,而中国则深受消费主义影响。在西方,健身的意义更多是生活层面的感受,而非对抗审美规训。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身体的建构方式。
此外,熊欢的研究还涉及中老年女性的健身体验。她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健身体验中多了生命的体悟感。年轻群体追求的是身份认同,而中老年群体更关注生活、生命体悟,而不是外界的标准和规训。这种差异表明,健身的意义并非单一,而是因人而异。
熊欢在书中强调,无论我们给身体赋予多少美学、符号、资本的价值与意义,它最终不过是一副属于我们的血肉之躯。身体是社会性的身体,跟社会情境息息相关,而它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数据来衡量。这种观点挑战了当前流行的“气血感”概念,提醒人们回归身体本身,而非被审美标准所束缚。
“气血感”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趋势,确实反映了女性对身体掌控感的追求,但它是否真的能带来自由,仍需进一步观察。熊欢的研究提醒我们,健身的意义在于过程,它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反身性思考。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身体的多元意义,才能摆脱审美规训,实现真正的自我赋权。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