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全球范围内已有110多个国家或地区和地区报告发现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这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引发了广泛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疾控机构的最新数据,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的传播范围已从非洲、亚洲扩展至欧洲和美洲,甚至在一些原本非传统流行区域出现本地传播案例。这一趋势不仅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挑战,也对我国的疾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关节剧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与登革热相似,主要通过伊蚊(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研究表明,该病毒在感染后通常在3至7天内出现症状,潜伏期较短,传播速度快,且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活跃。由于气候变化和跨国旅行的频繁,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范围正在迅速扩大,尤其是在东南亚、南亚、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疫情呈现爆发性增长。
近年来,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路径发生了显著变化。2013年,病毒首次在西半球的圣马丁岛出现,并迅速扩散至加勒比地区、南美洲和北美洲。2025年初,法国已确认12起本土传播事件,共计30例病例,这标志着该病已从传统的高风险地区蔓延至新的地理区域。此外,截至2025年5月,美洲地区报告的基孔肯雅热病例数已超过13万例,其中巴西一地就占了7万1千多例。与此同时,欧洲、非洲和亚洲的疫情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印度洋岛屿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疫情尤为严重。
我国作为全球基孔肯雅热的高风险输入国之一,近年来也面临严峻的防控压力。根据广东省疾控中心的数据,自2008年起,广东地区已多次发现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并在2010年东莞市万江新村社区发生了91例疑似病例、10例确诊的聚集性疫情。此外,2025年7月,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也发布通报,提醒公众注意该病的输入风险,并强调在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是疾病传播的高发期。国家疾控局和海关总署也联合发布健康科普,提醒旅行者在前往疫情高发地区时,应加强防蚊措施,避免被蚊虫叮咬。
尽管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药物或疫苗,但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发相关治疗手段。例如,新加坡和法国的研究人员已成功提取出一种单体复制的抗体,能够对多种基孔肯雅病毒类型产生作用,这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也在持续监测病毒的传播动态,并建议公众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如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清除积水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与蚊虫的适应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一种名为E1-A226V的突变使得病毒更容易被白纹伊蚊传播,从而扩大了其地理分布范围。这种突变不仅增加了病毒在温带地区的传播潜力,还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扩展至欧洲和北美洲。因此,全球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应对这一不断演变的公共卫生威胁。
基孔肯雅热的全球传播态势不容忽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该病的传播范围和频率预计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应加强边境防控,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疫情的输入和扩散。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