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苹果公司发出“果粉”期待已久的邀请函,宣布将于北美太平洋时间9月9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0日凌晨1时),在美国库伯提诺市弗林特剧院举行发布会,届时极可能推出,除了万众瞩目的iPhone6智能手机外,便是可能被称作iWatch或iWear的智能手表。
据消息人士吹风,苹果智能手表可能为金色、银色、灰色等3种,外轮廓更近似传统石英表,内置麦克风、Siri、200万像素摄像头、扬声器,使用1.8英寸RetinaLED蓝宝石显示屏。
一些设计师预言,苹果智能手表会使用柔性屏幕,支持拍照、邮件发送、日历提醒、运动计步等功能,并可能支持iTunes Store、App Store等多数iOS应用,具备Find My iWatch和Find My Friends等功能,甚至可能支持包括测量心率、监测睡眠质量等功能的Healthkit软件。
但也有些设计师持不同意见。在他们看来,苹果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已有些过于堆砌,新的智能手表或许会出人意料地“返璞归真”,只保留最必不可少的功能。
早在6月举行的谷歌I/O大会上,智能手表就异军突起,被炒得火热,三星和LG相继推出了各自使用谷歌Android Wear平台的智能手表。
其中,三星Gear Live售价199美元,LG G Watch则为229美元,由于采用相同的操作系统,基本功能大同小异:1.65英寸IPS LCD280X280显示屏,4GB内存,拥有计时、计步、上网、收发邮件、语音识别、导航搜索等功能,相较于苹果产品,使用Android Wear操作平台的三星、LG等智能手表在导航和语音识别等方面显得更灵活实用,但这类智能手表本身没有网络连接功能,而是通过蓝牙连接一台Android系智能手机,再作为手机的终端之一进行和网络有关的操作。
不仅如此,由于Android系智能手表目前尚不能接受英文以外的语言指令,而其屏幕界面语言则和所连接手机相同,因此惟有将手机语言改为英文,才能使用完整功能。此外,Android系智能手表目前没有扬声器、摄像头等附属设备。
至于国产智能手表,今年2月华为在MWC2014发布了TalkBand B1 sports,采用1.4英寸OLED屏幕,支持蓝牙4.1,功能上除同时支持Android 2.3和iOS5.0两种系统手机外了无新意,与大多数智能手表一样,它也是扮演传感器和智能手机附属品的角色。
目前许多国内厂商和“华强北”都跃跃欲试,欲加入智能手表大战的行列,有人预言,“山寨”智能手表未必就意味着功能少,相反,为吸引国内用户,这些“山寨货”不仅要补足因谷歌许多产品无法在国内“登陆”而受影响的部分功能,还要尽可能附加一些新功能(哪怕是系统外的),这在此前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大战中已有所表现。
尽管被炒得火爆,但仍有许多人对智能手表概念持保留态度。有人指出,Android系智能手表其实只是个高级传感器兼手机附属品,一旦离开同系智能手机,其功能比普通电子表强不了多少,而价格则远远超出;苹果系智能手表倒极可能被附加各种炫目功能,可“难道真有人想在不到2英寸的手表屏幕上挪动手指,去操作那些智能手机上可以更利索完成的功能么”?
有人指出,智能手表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与手环、智能手机等设备间如何分工,各厂家至今都没能弄明白,如果仅仅用于充当计步器或智能手机的腕上终端,又何必如此昂贵和多功能?而若像某些人设想的,让手表“小而全”,甚至充当健康监测仪,则不仅会变得昂贵、脆弱,而且也增大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概率。有些批评者说得更直言不讳——“到目前为止,智能手表的最明显作用是摆酷”。
其实早在网络出现前,智能手表就早已产生,并更新了好几代,兼容当时主流电脑,或综合计算器、备忘录、导航仪等功能的智能手表曾多次隆重登场,并被预言将成为未来时尚,但最终这类“早期可穿戴产品”始终被边缘化。有人曾评论称,智能手表终究是“非驴非马”的东西,论“高大上”比不过传统名表,论功能则又无法替代同期的“全尺寸”智能产品,能否成为新的时尚主流,至少暂时还得走着瞧。
(作者系旅加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