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昨日报道,在取消对乘客端补贴之后,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近日均停止了对司机端的补贴,一度红火炙热的打车软件市场“冰冷”扑面而来。经历了数月激烈的“烧钱大战”之后,24亿元补贴却没有换来消费者的黏度,打车软件市场如今正走到发展的十字街头。
曾经号称要解决打车难的打车软件,现在急需解决的却是自己的前途问题。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们想不到。打车不花钱还能赚钱,最多时曾为每单生意补贴20元,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个亏本买卖。没想到是,失利来得这么快,24亿元也没能培养起用户的忠诚度。
表面上看,打车软件,成也补贴,败也补贴;但实质上,却问题依然“老套”:没有找准赢利模式。打车软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撮合交易,让乘客能尽快打到车,让的士尽快拉到客人,确实能创造价值。打车软件选择的变现路径也很明显,先用补贴培养起用户的使用习惯,再通过收费直接赢利,或者利用手中的客户去争取广告或其他途径来间接赢利。
想法很好,补贴也很奏效,但打车软件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国内城市出租车数量的投放由行政手段控制,出租车市场从来都是供不应求。以深圳为例,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出租车总数也只有1万6千多辆。也就是说,打车软件对出租车揽客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没有打车软件,的士并不缺客源,无非多绕点路、多费点时。补贴刺激了他们的加入,但没有补贴就等于自己贴钱接单。按照新华社报道中的测算,不算手机等硬件的投入,运营成本一般包括空驶里程、电话费和手机流量,市区内一般实时叫车的成本在2至3元。只要一方没有参与热情,打车软件的撮合交易就成立不了,也就会被市场抛弃了。
昔日的高调与如今的失利形成巨大的反差,打车软件的失利难免招来一些舆论的冷嘲热讽。这么看打车软件是不公平的,它的努力其实是很有价值的。
打车软件撮合交易的本事再大,无视出租车经营模式的中国国情,也会失败。这说明,基于互联网而诞生的新型业态,确实颠覆和改造了不少传统业态,但需谨记,成功的核心依然是遵从最基本的商业理念。正如淘宝能改变成千上万人的购物方式,但吸引人们上淘宝的,还是能买到心仪的商品和周到的服务。
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确实能够帮助企业更快地跑马圈地,迅速获得规模效应,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也是把双刃剑,它能把好处放大,也能把坏处放大,所以打车软件砸出24亿元巨款。然而,这是企业拿自己的钱搞创新,我们不仅应该宽容,甚至还应该表示尊敬和鼓励。正如多年前我们不知道谁会成长为腾讯、百度,而他们一旦成功,受益的却是整个社会。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位创新者,无论它们是成功还是失败。
监管机构同样应该向打车软件表达尊重。打车软件自诞生起,就曾遭受叫停、收编和堵截等各种不当监管。对于新生事物,一开始看不懂是正常的,但不由分说就打压,就是权力的傲慢了。新生事物会带来的新问题,正确的监管不是随便乱挥行政大棒,而应该始终守住监管的边界,坚持以规则来引导竞争,把该管的管起来,属于市场的坚决留给市场解决。因为打车软件,一些城市也开始完善自己的统一电召平台,监管者保持宽容和开放态度,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更将让社会充满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