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高手
从对上市财务投资到玩转“壳”资源,今年58岁的郑永刚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艾迪西卖壳,郑永刚2014年以14.42元/股,耗资13亿元进驻艾迪西。如今,在申通快递借壳之后,艾迪西“身价”暴增。以其所持8950万股计算,截至7月7日艾迪西收盘价28.30元,郑永刚已浮盈逾12亿元。
2014年2月,杉杉控股成立上海坤为地投资控股公司,成为郑永刚着力打造大投行平台,建立了由国内投行一线人士率领的投行团队,开展战略投资、收购兼并,以及整合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源等业务。申通快递借壳艾迪西该公司功不可没。
郑永刚此前对外介绍过他的投资逻辑,首先,他会选择非常优质、具有前景的产业介入,进行对上市公司的收购;然后,帮助公司一起共同顺利发展。
以艾迪西为例,郑永刚成为实际控制人不久就对公司进行了管理层换血,撤换了董事长、财务总监等重要高管。董事会提名3名非独立董事和1名独立董事,多为杉杉系干将。
“很多企业靠自己真的能转型吗?只能等待死亡。我就把你买下来,把内部理顺并很快装入非常好的资产,这时需要既懂实业又懂资本市场的人来对上市公司进行重组与再升级。”郑永刚表示,他不是买卖壳中介,做实业扎扎实实,做资本运作也会扎扎实实。
诚然,对上市公司是继续保持其主营业务还是重新整合资源,郑永刚也曾犹豫过。2013年,他在控股中科英华后,曾计划将其打造为稀土运作平台,但未能成行。随后有郑打算将中融人寿借壳上市的传言,最终,他选择了清仓离场。
有了艾迪西的成功经验,郑永刚宣布正式入主有“重组黑天鹅事件”之称的江泉实业。郑永刚采取了和艾迪西如出一辙的运作,迅速更换公司管理层,再将股权全数质押,进行重组。不过这一次,郑永刚遭遇滑铁卢,筹划的两次重组均无疾而终。不过近日,江泉实业再次披露了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提示公司有可能并购锂电资产,郑永刚能否再次谋求完美退出需拭目以待。
江泉实业暂时的拖累并没有让郑永刚放弃整合上市公司资源这条路径,这位浙商大佬虽然给自己的定位是“职业企业家”,深谙金融的魅力,他表示,投行业务是金融服务业这个皇冠上的明珠,真正的投行家应该是实业出身、了解资本市场、对资本运作有悟性的企业家。
对于杉杉投资今年的目标,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年初的会议上,他提出要深化与海内外优秀投资机构全面合作,对接全球资本和资源,经营团队实行赛马机制。
谋求金控平台
对十年后的思考,让郑永刚在很多领域获得先机。1997年杉杉作为创始股东发起成立宁波银行。2007年,宁波银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郑永刚成为较早涉足金融投资的民营企业家。
投资宁波银行的成功让他受益至今,根据杉杉股份去年年报显示,去年公司通过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共计6.15亿元,净利润占据公司总利润的90%以上。其中,主要是出售宁波银行股票产生的收益。
即使2015年通过减持宁波银行获得6.1亿元输血主营业务,截至目前,杉杉股份以4.52%的持股比例,仍然位居宁波银行第五大流通股股东。此外,郑永刚还投资了浦发银行、徽商银行、稠州银行等。
相比银行上的得意,郑永刚在保险领域有点烦。2013年,郑永刚旗下公司首次入局动荡不断的正德人寿,经历了高管团队组建、三次增资、公司更名为“君康人寿”等变动后,公司经营始终未能有所起色。
资料显示,君康人寿2016年一季度净亏损20.1亿元,而2014年净利润10亿元,到2015年净利同比下降超90%至6235万元。近期有消息称,君康人寿董事长、总裁双双离职,总裁何志光已离职,而董事长郑永刚正在交接。一时间,“杉杉系”整体退出的消息不胫而走。对此,杉杉方面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还是以君康人寿的公告为准,具体情况还不清楚。
此外,在创投领域,郑永刚为股权投资搭建了专门的平台——杉杉创投,主要致力于股权投资和产业并购领域的项目研究、投资实施和投资交易操作,形成了以Pre-IPO投资为主,中短期收益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产业资本的并购投资和财务顾问等多项业务并举的格局。
如今的杉杉已发展成为集锂电材料、能源汽车、时尚服装、奥特莱斯、贸易物流、大投行及金融投资、医疗健康和旅游文化八大产业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集群。看似涉猎范围广泛,业务不存在相关性。
对于下一步,郑永刚将带领着杉杉走向何处?但从当前来看,一手实业,一手资本的金融控股集团初现端倪。(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