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装后门 间谍窃密手段曝光,安全防线再受考验

2025年07月30日 07:58:09  来源:综合
 

  2025年7月30日,官方再次曝光了境外间谍利用共享充电宝实施窃密的新型手段。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个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或别有用心之人可能利用共享充电宝在生产、销售、投放等多个环节中难以严密把关的弱点,实施渗透和控制。他们通过在充电宝内部加装微型计算机芯片等恶意硬件,在用户充电的同时建立数据通道,窃取用户智能终端的通讯录、照片、视频、社交账号甚至支付信息等关键数据。有公开资料显示,被改造的充电宝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关键数据的窃取。

  这一新型窃密手段的曝光引发了公众对共享充电宝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公安部网安局也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警惕身边的共享充电宝陷阱》,提醒消费者不要随意购买和扫描来历不明的充电宝,选择正规产品或扫描正规公司的可租赁移动电源。当手机连接充电电源时,提示是否“信任”时,应提高警惕,先点击“否”或“拒绝”等,并归还可疑充电宝。

  从技术角度来看,共享充电宝之所以成为间谍窃密的新目标,是因为其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部分共享充电宝可能被植入“木马”程序,导致手机里的通讯录、文本信息甚至照片、视频等隐私数据被泄露。一些黑色产业利用“木马”等恶意程序,控制用户的终端设备窃取数据,随后通过贩卖数据获取非法利益,或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企业也紧急发声。例如,小电公关负责人刘彬曾回应称,小电的充电宝只有正负极线路,不涉及数据传输的线路,不会有木马和数据的泄露风险。怪兽充电的工作人员也表示,“我们的数据线是没有数据传输能力的,只能用来充电”“用户的充电订单都会享受隐私保护”,并强调其充电宝查询不到用户手机上的数据、无法读取用户的数据。然而,尽管企业声称自身产品安全,但专家指出,这种“信任”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尤其是在缺乏监管和透明度的情况下。

  从监管层面来看,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韩英伟指出,目前还存在监管部门监管滞后、部分参与者和使用者个人素质待提高、国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准入门槛、准入机制缺失等问题。因此,他建议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要确保产品合规、安全,始终严格遵守《隐私政策》条款等,杜绝非法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发生,设立可疑充电宝检举部门,并设线下检举点,对被检举的充电宝进行检测。

  与此同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也应关注科技动态,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灵活掌握,参照法律原则进行处理,并不断完善立法及监管措施。例如,重庆中世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吴启均建议,政府可以设立企业运营的最基本条件,包括实名制注册使用、服务合同内容、使用费用和押金监管、鼓励为使用者购买责任保险并在事故中先行赔付、明确运营维护内容和从业人员准入要求、对使用者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和处理、投诉处理、使用者隐私保护等内容。

  对于消费者而言,增强防范意识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关键。吴启均建议,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前,须仔细阅读用户协议及隐私保护政策,尤其应注意相应责任划分约定及个人信息收集和共享条款,以免后续产生争议。如果消费者的隐私已经被泄露,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固定证据,如手机使用痕迹、可能存在的“木马”等程序、已经泄露的个人隐私信息以及泄露平台。若因隐私泄露对个人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可以要求侵权人予以赔偿,并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国家安全机关也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如发现有关可疑线索,可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 )、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者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这不仅是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更是对国家安全的有力维护。

  共享充电宝作为新兴的便民服务,其便利性不容忽视,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小觑。只有通过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一道坚实的信息安全防线,防止间谍窃密行为的发生,保障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双重利益。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