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辆中国汽车利润不及丰田1家,中国车企“内卷”困局凸显

2025年07月12日 18:56:25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2025年7月10日,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抛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中国年销量达3000万辆的汽车,其利润却不及日本丰田一家企业的利润。这一言论迅速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再次将中国汽车产业的“大而不强”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根据丰田2025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财报显示,其净利润高达4.765万亿日元(约合2337.28亿元人民币),而中国18家上市车企2024年上半年的利润总额仅为488亿元,甚至不及丰田一家的零头。更令人担忧的是,2023年全年中国18家上市车企净利润总和也不过900亿元,而丰田一家的利润就达到2485亿元,相当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利润的两倍以上。

  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在产量和出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达到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然而,与产量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车企的盈利能力却持续低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为100975.8亿元,同比增长8.7%,但利润总额仅为5086.3亿元,同比增长仅5.9%。这一数据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面临着利润空间被压缩的严峻挑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有限,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导致单车利润较低。例如,比亚迪2024年上半年的单车利润仅为0.94万元,远低于丰田的平均水平。其次,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仍有待提升。尽管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但在核心技术、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影响了整体盈利能力。此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也加剧了车企之间的“内卷”,部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低价策略,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内卷”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指出的,这种“内卷式竞争”不仅会导致企业亏损,还可能违反“合成推理的谬误”,即单个企业的正确行为汇总起来可能带来灾难性结果。因此,行业亟需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来增强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引导行业转型。例如,中共中央发布的《美丽中国计划》提出,到2025年,新增汽车的一半将是新能源汽车。这一政策导向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迈入了3000万辆的时代,但如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利润增长,仍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黄奇帆的言论虽然直击痛点,但也为行业提供了反思的机会。只有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